兩個大國都不想打,但是不想打就不打,是不可能的,戰爭的殘酷性在於,一旦開始了就很難停止,沒有一個讓雙方都下的台階,輕易停止戰爭是不可能的,巧合的是,這個台階很快來了:宋國大夫向戎。
向戎這個人,在曆史上記錄不多。現在知道的是宋國的世代功卿,在宋國地位高貴,他本人也是一個舌辯之士,口才卓越,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宋國的士大夫。
二
在晉楚之間的漫長爭霸戰爭裏,受害最深的就是宋國。宋國很不幸,它正好夾在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一南一北,都是不能得罪的"超級大國",所以多年以來,宋國奉行的就是兩頭不得罪的政策,楚國來了,倒向楚國,晉國來了,又倒向晉國。這個政策想得很好,但執行起來,卻是兩頭全得罪。作為晉楚之間的兵家必爭之地,多年以來宋國飽受了戰火的威脅,在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100多年裏,宋國至少有7次遭到過晉國的圍困,8次遭到過楚國的圍困,國家在曆次的戰爭中,曾多次險些成為廢墟。比如在楚莊王圍困宋國的戰爭裏,9個月的圍城戰,宋國的青壯年有9成死於戰火之中,國內的糧食吃光了,老百姓甚至互相交換自己的孩子為食,所謂"易子而食"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春秋爭霸戰爭,從後人眼光看,是"促進了國家統一",但在當時,卻是不折不扣的災難。
在春秋時代,像宋國這樣命運的小國,其實並不稀罕,從某種角度來說,宋國還算好的。春秋時代最慘的就是做小國,尤其是做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小國向大國稱臣,不是簡單的俯首就可以的,還要附帶大量的義務,比如在大國發動戰爭的時候,小國要派兵幫助大國作戰,大國需要錢糧的時候,小國需要為大國提供征戰所需的錢糧,有時候甚至被掠奪一空,而一旦小國被大國滅國,就是人口,糧食的巨大損失,甚至亡國滅種。比如當年在鄭莊公時代一度"小霸"的鄭國,素來以工商業發達,經濟富庶著稱,但是在晉楚兩國的反複拉鋸戰中,鄭國的經濟遭到了極其慘重的破壞。多年以來需要向晉國、楚國提供大量的金錢,原本興盛的工商業早就不複存在。百姓苦難如此,小國國君的日子也不好過,和平時期為了維護和平,要送子女去大國當人質,要送錢送糧食結好,每次大國發動戰爭,"站隊"問題更要慎重,一旦站錯了隊伍,迎接他們的就是滅頂之災,怎一個提心吊膽了得。這如履薄冰的日子,當然是越發的過不下去了。
大國打不下去,小國過不下去,周天子自身難保,老百姓怨聲載道,這樣的局麵下,和平,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關鍵是,誰來牽頭。
早在公元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就曾發動過弭兵之會,當時他個人既與晉國掌握政權的權臣欒武子交好,也與楚國令尹子重有交情。在他的努力下,晉國和楚國在晉國西門外會盟,達成了和平協議,但好景不長,一年後雙方就撕毀協議,爆發了著名的鄢陵之戰。這次和平會議的失敗是必然的,當時的晉國和楚國,都把所謂的和平,當做一種緩兵之計,一旦局麵好轉,就立刻翻臉不認人。到了公元前547年左右,大家都筋疲力盡,想翻臉也不容易,這次的和平,應該貨真價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