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宋國大夫向戎就承擔了這個重任,開始在晉國和楚國之間奔走,這時期晉國的掌權人,已經變成了趙文子,趙文子是晉國新興的宗族勢力,並非晉國早期靠戰爭起家的勳貴們,戰爭的延續,隻能對那些對他有威脅的晉國功臣有利,對他沒有半點好處,所以對於和平,這時候的晉國掌權人,是百分之百地歡迎的。晉國在討論這個問題時,當時掌權的趙文子,以及韓宣子,都表示了強烈支持。向戎又利用自己與楚國令尹子木的私人關係,對楚國進行了遊說。這時期的楚國,急於趕快結束對北方的戰爭,以便將主要的精力用來防範東部的吳國,向戎要求弭兵的建議,自然也給了他們一個最好的台階。齊國的態度卻有些反複,這時期齊國在位的是齊景公,這是一個很有決心的國君,企圖恢複齊桓公時期的霸主地位,但形勢比人強,在晉楚兩大國同意的情況下,勢力弱於他們的齊國,也沒有理由反對。齊國對弭兵之事態度最積極的,同樣是他們國內新興的勢力--田文子。在田文子的強烈主張下,齊國國君終於答應了參加弭兵之會。西北的秦國,在經過了多次與晉國戰爭的失敗後,進取之心大沮,此時在位的秦景公,正著力修複與晉國之間的敵對關係,以便他們能夠鞏固在西北地區的勢力。就這樣,向戎經過半年多的奔走,終於說服了此時的幾個大國,大國同意了,小國自然雙手歡迎,休戰,已經是大勢所趨。
三
公元前546年,晉國、楚國、齊國、秦國、衛國、曹國、宋國、魯國、朱國、鄭國、許國、陳國、蔡國、騰國十四國,於是年夏天,在宋國正式召開了這場影響春秋戰國曆史的"國際和平會議"。按照有關史料的記載,這是一次成功的會議,和諧的會議,熱情的會議,順利的會議,與會的各方深切回憶了多年以來大家之間的傳統友誼,紛紛表示要擱置爭議,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國際環境,經過幾個月的討價還價,最終達成了和平協議:晉國和楚國平分霸權,各個國家除了齊秦兩大國之外,每年分別要向晉國和楚國分別進貢,齊秦兩國分別和晉國與楚國結盟,不必向晉國楚國進貢。在這個調和了大國利益的條款下,春秋諸國總算暫時和諧了。
但是即使是在會議期間,也發生了許多不和諧音符。一是在會議開始的時候,為誰來主盟的問題發生爭執,以往中原諸侯會盟,都是由晉國來主盟的,但這次楚國不幹了,既然是平分霸權,那大家都要平等,你晉國主持了這麼多次會盟,也該我們楚國過把癮了。在經過幾番交涉後,晉國的趙文子做出讓步,同意讓楚國來主盟。二是楚國來參加會議的時候,其實是夾帶了私貨的,他們帶來了精銳的軍隊,打算一旦會議內容不利於楚國,就發動突襲,用武力方式迫使各國就範。但晉國認為既然是和平會議,就要以誠待人,所以在明知楚國沒安好心的情況下,依然沒有派兵設防,這樣反而讓楚國認為晉國早有準備,又怕輕易動兵會激怒中原國家,因此未敢輕舉妄動。這場兩千年前的和平會議,就這樣有驚無險地取得了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