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日落西山之齊景公爭霸(1)(1 / 1)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會議,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在會議中達成"和諧"的晉國和楚國,之後的幾十年再沒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春秋爭霸的主戰場,也因此落下了帷幕。然而兩大強國此後的命運,卻也遭到了災難。晉國繼續國君權力削弱的內鬥過程,最終變成了3家瓜分晉國的結果。至於取得和晉國平起平坐霸主地位的楚國,卻陰溝裏翻船,敗北於東部新興的越國,連國都都被人家打了下來。而向戎弭兵後的這段時期,同樣也是春秋時期經濟的迅速發展期,在和平年代經濟發展,實力迅速增強的新一代地主階層們,已經不滿足於俯首稱臣的局麵,開始了他們對國君的搶班奪權之路。

第九章 日落西山之齊景公爭霸

"向戎弭兵"之後,春秋時期大規模的爭霸戰爭,基本上算暫時消停了。但戰火並沒有因此而絕跡,牽連南北諸侯國的大規模爭霸戰雖已不再,但是國家之間的局部戰爭卻日益增多。原本作為"兩極"而存在的晉楚兩國,很快就卷入到了和自己鄰國的新戰爭中去,楚國的對手,是眾所周知的吳國,而晉國的對手,卻換成了老牌霸主齊國。

如果要用一句俗話來形容春秋時期齊國的地位,那隻能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在春秋五霸之中,齊國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齊桓公時期,向齊國俯首稱臣的列強數目之多,之後的曆代霸主都無人能趕得上。"尊王攘夷"的稱霸方式,也是齊國首倡的,但齊桓公短暫的輝煌之後,卻是整個齊國長久的沒落。先是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到內亂中,靠了宋國的幫助才得以冊立新國君,然後到了晉國強大之後,原本是霸主的齊國,又隻能跟在晉國後麵做跟班,之後的春秋爭霸局勢,成了晉國和楚國的南北爭霸,齊國不是做跟班就是做看客,卻總是當不了主角。

這種局麵齊國是不會甘心的,何況齊國與秦國不同,秦國地處西陲,有關山阻隔,隻要晉國把關卡一堵,秦國人就進不了中原。齊國卻不一樣,齊國所處的東方,是當時春秋地區最富庶的地區,而且是易守難攻之地。之所以長期以來萎靡不振,一是齊國在為齊桓公"買單",齊桓公時期,雖然大力加強中央集權,但他是采取了抬高宗族的方式,來壓製臣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宗族之間的內耗不斷發生。所以在齊桓公過世之後的100多年裏,齊國發生最多的事情就是奪位內亂,齊桓公的兒子齊孝公過世後,齊孝公的弟弟殺掉太子,自立為齊昭公,齊昭公死後,齊昭公的弟弟也有樣學樣發動政變,殺死太子薑舍,自立為齊懿公。這個齊懿公的下場更慘,因為和自己車夫閻植的老婆私通,被閻植勾結大夫丙舍發動政變,自己身死不說,全家也被殺盡。之後薑舍的兒子齊惠公即位,大力抬高士大夫地位,削弱宗族權力,自以為萬無一失,誰知摁下葫蘆起來瓢,其子齊頃公即位,發生了士大夫國氏、高氏聯合驅逐崔氏的事件。之後宗族勢力日大,崔氏、慶氏等幾大家族日益尾大不掉,國君幾被架空,而且幾個家族之間相互明爭暗鬥,經常發生大規模火並。到了齊莊公在位時期,公元前548年,因為齊莊公和士大夫崔氏的老婆私通,被崔氏聯合慶氏發動政變殺害,所謂國君,已成了士大夫手中的傀儡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