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曆代帝王之所以頻繁加封顏回,首要的原因,是因一個"忠"字,顏回最打動人的,就是他的忠誠。顏回對於孔子,是一種發自內心百分百的崇敬,他曾經稱讚孔子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衍生出的著名成語,就是"高山仰止",又說孔子對他的教育是"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因此而衍生出來的著名成語,就是"循循善誘",對於這位他從13歲開始就追隨的恩師,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激。在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無論多少風霜險阻,都沒有改變他的忠誠,他曾經對孔子說,願意追隨孔子的腳步,哪怕窮盡他的一生。後來孔子自己也曾說"回視予以父也!"也就是說,顏回對於孔子,不僅有師生之間的忠誠,更有父子之間的孝道。
也正因為這種忠誠,顏回對於孔子的感情始終不渝。今天人們說孔子弟子眾多,總忽略了孔子最艱難時期的世態炎涼,孔子人生最艱苦的階段,那時候他門下的弟子,按照《論衡》裏的說法是"三盈三虛",也就是說,一旦孔子的境況良好,立刻就學生滿門,但如果局麵急轉,又馬上人去屋空,但卻惟獨"顏淵不去"。也就是說,不管誰走誰留,顏回卻始終堅持跟隨在孔子的身邊。這樣忠誠的弟子,不但是一種楷模,更是當時孔子招生的"活廣告",所以孔子自己都曾經說過"自吾有顏回,門人益親",也就是說,自從有了顏回這個楷模之後,不但學生越來越多了,而且學生們也越來越多的學起了顏回的忠貞。
顏回的這種忠孝,無論是後來封建社會堅持君臣之道的士大夫們,還是大權獨攬的曆代帝王,對此都嗟歎不已,甚至千載之下,依然心向往之。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在討論儒學的時候就曾問身邊的儒生們"顏回追隨聖人,曆經風霜,不離不棄,何也" ?宋朝名相趙普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在對趙匡胤說起冊封顏回的意義時,也曾慨歎"以顏回之忠,足以教化世人!"就連性格深沉猜忌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在於太子朱標討論選拔臣子的原則時,也以顏回做例子,"如顏回之忠誠者,可遇不可求也!"也就是說,對於帝王們來講,顏回這樣赤膽忠心的臣子,是他們做夢都想得到的,而對於士大夫來說,能留下如顏回這樣的"忠臣"名聲,也是他們日夜盼望的。
顏回並非隻有忠誠,他的學問和能力都相當出色,雖然他的學說留下來的很有限,業績也同樣不高,但是縱觀他短暫的一生,他確實是一個有高潔的品行和遠大理想的人,在孔子關於"君子儒"的倡導中,顏回是最符合其思想的楷模。
說到這裏,就要說說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於君子的理解,孔子眼裏的君子,應該是那種堅守自己的氣節,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也不改變自己原則的人。在論語中,孔子就曾鮮明提出了"君子固窮"的觀點。而關於這個觀點,顏回無疑是做的最好的一個人。首先,他的學習目標非常純粹。孔子的眾多弟子中,好多都是懷著不同的目的求學孔子的,有為了做官的,也有為了發財的,而顏回不一樣,他是一個為了學習而來到孔子身邊學習的人,其學習的態度是非常純粹的。孔子對顏回的評價是"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也就是說,顏回學了三年,不為錢不為糧食,隻是為了學習,這樣的人是根本不容易找到的。後來顏回居住在陋室之中,堅持過著貧困的生活,並且在貧困的生活中享受快樂,這種精神更被孔子所感歎,在孔子眼裏,顏回不但是一個君子,更是一個他自己親手教育打磨出來的君子,對於一個老師來說,顏回就是一個被他精心雕琢而成的璞玉。值得一提的是,顏回人生裏的最後兩年,正好是魯國三桓奪權時期,當時當權的"三桓"對顏回非常欣賞,曾經以高官厚祿來利誘拉攏,但是在顏回的眼裏,三桓的這種行為屬於嚴重的"大逆不道",他自然不肯與之同流合汙。所以顏回寧可住在破屋子裏,過著教書育人的清苦生活,也不肯改變自己的信念,去接受這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這種精神恰恰符合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思想。甚至就連通篇充滿了對儒家學子調侃的道家著作《莊子》中,也表達了對顏回的崇敬。書中記錄了顏回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孔子問顏回為什麼不去做官,顏回說,我們家有50畝田,足夠養活我自己,我們家門口有一條河,足夠可以讓我喝水,有土地有水喝,足夠讓我每天享受快樂,又為什麼非要去做官呢?在崇尚自然的道家莊子學派中,顏回的安貧樂道思想,也同樣得到了他們深深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