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世界裏,往往是在不明確的情況中做出決定,而非在有把握的背景下。
·解答必須靠自己思考,而不是從教材中尋找。
培養經濟生活觀,而不是教學校科目。
·難道有鐵飯碗的公務員能教你創業是什麼嗎?
·就連國際學生程度調查(PISA)也不敢麵對創業的挑戰。
今天,學習過程過度製式,不論是內容或形式。畢業及修業,受到重視的是修課證明或者學分。關於學校教給學生有關不同職業需要何種資格與能力的知識,眾所周知早就不合時宜,但是學校仍我行我素,置之不理。老師會教學生怎麼創業,叫學生要有熱忱,要有韌性來實行不尋常的想法?應該不會。這樣會轉移對教材的注意力,成績會受影響。學校教的經濟生活觀合乎事實嗎?
有人也許會爭辯說,教材裏找得到和日後生活現實世界有關的內容,總體來說,學校運作已經包含日後的生活觀。但是,不要忘記,一切都和找工作和實踐工作的觀點有關。
從前的人一般都期待職場會不斷產生新的工作機會。大家默守固定的工作分配,教育係統隻要根據學生性向與能力來分類,職場會依角色、職位分配工作。現在,這樣的分工卻沒有用了。今天我們必須要求教育係統,讓畢業生有能力創造自己的工作,更甚者,透過新創公司製造新的工作機會。
我們看學校施教結構的設定,再看許多老師對市場主題的觀點,還有一般老師對私人企業不熟悉的情況,就會知道,其實教育反而是問題的一部分,而不是問題的解答。這給了我們一個貢獻創業的機會,其實也不錯。隻要與知識、自由空間、創意啟發有關,基本上,教育係統相對於職場有其優勢,尤其是相對於職場生活的狹隘和時間壓力。新的創意需要開放、有視野的環境。
優秀的教育理論,其中心意義都是找出並促進個人獨特能力的養成。為什麼在學校裏很少看到創業,還有一個原因:不少老師會說:“我們不想教出貪圖金錢的怪物。”
這有一點像以前教會學校或者是我們小時候,性議題總被故意忽略:“我們不想教出性變態”,所以盡可能讓性議題遠離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後來,這種情形無法維持下去,因為有些講究實際的教育學家理解到,長此以往這個議題將會不受控製,產生負麵效果,所以設置了健康教育課。但這門課程的安排卻是以嚇阻為主,不是從青少年的感覺和興趣出發。
由此可知,我們也需要經濟啟蒙的課程,但不是嚇人的會計計算與收支結算課程,而是一所不對我們保留真實世界的金錢和市場的學校;一所在設立課程內容時,便將自立創業各種可能性摸熟的學校。想更有創業能力,必須做好準備,而不是取得企業管理的知識。對經濟的好奇心與隨性的思考能力是現成的,而且始終存在。但是由於教育係統不教人獨立的方向,反而教人依賴,加上許多教育學家反對創建事業的態度,導致好奇心與思考能力煙消雲散。
企業精神出走了嗎?
企業精神?隨著“投資者”(代替創業人)、“工業政策”(代替市場功能)、還有國家對大型國際企業的種種優惠措施(代替卡特爾協議),企業精神似乎絕跡了。對大企業來說,大量裁員這個方法早就能拿來脅迫政府政策。“成為贏家、私有化、失敗者、社會化”這些可惡的詞語輪番上陣。而對小公司而言,風險仍然很高──非常高。大多數的小公司在創建之後的第五年就消失了。
大財團裏設有部門,工作內容就隻是專門填寫輔助表格。這些程序全是出自布魯塞爾的歐盟各部門。經濟領域裏的企業精神出走了嗎?我們可能在綠色和平組織、國際透明組織、食物觀察組織,以及其他眾多機構裏,找到比德國小型法人組織內更多自主革新和冒險精神嗎?越來越多人認為,我們需要具備國際規模的大型公司,這些公司需要更多國家領導和支持。顯然自立的、脆弱的公司,隻有透過國家的仙丹或者補助的拐杖才有精力參加國際競賽。
可是德國不正以事業手腕高明的中產階級聞名嗎?普拉特納軟件開發普拉特納(Hasso Plattner)、鞋商戴希曼(Heinrich Deichmann)、克朗斯創始人赫爾曼·宮喜德(Hermann Kronseder)、日用品連鎖超市DM的創始人維納(Gtz Werner),以及嬰兒食品製造商喜寶(Claus Hipp)這些名字,一下子就湧現腦海。是呀,德國有傑出的企業人才。但是這些人有多少?幾十?幾百?他們能代表我們所認知的德國經濟嗎?他們不都屬於上一代,而那一代的價值觀多少已經滅絕了?他們不就是那種公司賺錢自己不花,不用奢華的消費顯耀自己,而是把錢再繼續投資在公司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