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祖父林孝恂:活水的滋養力(1 / 2)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家族的崛起,必然有一處開明的肇始。他或許應該闊朗、明達、包容,綿軟中帶著力量,靜靜蟄伏,厚積薄發。他往往身在一個時代的末尾,身負著那個時代的種種束縛,但他偏偏又能從那種束縛中掙脫出來,破繭成蝶,成為另一個新時代的前端。對於林徽因的家族來說,她的祖父林孝恂,顯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是源頭的活水、大樹的根、房屋的上梁、歌曲的前奏、傳奇的開頭。他的胸襟、氣度和眼光,決定整個家族的發展路向。

林孝恂是清末民初的中產。福建閩侯的林氏,祖上是名門望族,最早的源頭相傳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的忠臣比幹,但到了林孝恂這一輩,已經是風雨飄搖,強弩之末,族中子弟,大多淪為布衣,在人世中辛苦地討生活。林孝恂年少清貧,曾經在富人家做過教書先生。林長民回憶說:“爹別就人家教讀,與年所入不過數十千製錢,家計貧苦。”貧苦到什麼程度?林孝恂買個梨回來,兒女太多,也隻好切成一片一片分吃。在富戶坐館教書,似乎是舊時許多讀書子弟的必經路,有的一教就教一輩子,比如蒲鬆齡,但林孝恂顯然要順利得多。科舉這條路,他走得穩穩當當。1889年,即光緒十五年,林孝恂中己醜科二甲第一百一十一名進士,與康有為同科,被授予翰林院編修。

林孝恂寫得一手好字,飄逸中有力道,柔和中有剛勁,一如他的為人。林孝恂身上有種書生意氣,但絕不迂腐,他氣象開闊,很懂得進退。林孝恂在京做官,與別人來往走動,少不了許多開銷應酬,而林家家底不厚。於是,林孝恂便故意在翰林院年度甄別考試時寫錯一個字。這幾乎是官場的潛規則。主考人看到這個錯字,便知此人想離開京城。林孝恂一番打點,很快,便下放地方,做過杭州地區的金華、孝豐、仁和、石門、海寧諸州縣的地方長官,最終做到了代理杭州知府。林徽因說自己是半個杭州人,便與林孝恂在杭州做官有直接關聯。林徽因正是誕生在林孝恂在杭州的宅院。

有意南下,放棄留京,顯示了林孝恂務實的人生態度。在他的世界裏,沒有什麼非他不可,變動不居,一切都隻能在變動中求得把握。晚清的季候,充滿了變法的酵素,林孝恂也深諳“變”的真諦,笑對人生。時代的大變革,天崩地裂,對林孝恂來說,不是絕境,他總能從裂了縫的大地中,找到另一份生機、另一片天地。那感覺好像是夾縫中長出了新綠,絕壁上開出了鮮花,是因地製宜,四兩撥千斤地絕處逢生。林徽因有一點和林孝恂很像,那就是總不放棄對生活的希望,總是努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辛亥革命後,清王朝土崩瓦解,許多清官張皇失措,忙不迭跑回老家廣置田地,以保晚年安樂。林孝恂卻不。他跑去時代的先鋒地上海,入股商務印書館,踏在時代前端,眼光一流。林孝恂像湖,介於海與河之間,自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吐納之間,也能創造出一些新的質素。林孝恂懂得擷取,林徽因同樣是。橫跨在中西之間,似乎是林家人共有的特點。

林孝恂渾身墨香味十足,在杭州當官時,他曾手書對聯:“書幌露寒青簡濕,墨花潤香紫毫圓。”當官之餘的讀書生活,讓林孝恂身上有些許飄逸之氣、幾多道家風骨。在正統的詩書之外,他還廣求博取,學習技藝,學習醫術,很是務實。林孝恂的這種開放的學習態度,明顯影響了後輩。他在崇福當知縣時,就開始廢八股,興學堂,後來又在杭州設立林家私塾,教導兒孫讀書。 林家私塾設東西兩齋,東齋傳授舊學,西齋傳授新學。新學這邊,名師薈萃,課程新潮,既有林紓教四書五經,也有林白水介紹地理天文,甚至還有外籍老師華惠德、嵯峨峙來向孩子們傳授英文、日語。如此中西合璧、繼往開來的教育方式,不但使自己的子女林澤民、林長民等人多有受惠,就是族中子弟,也多有滋養,來日做成大事者不乏其人。寫出《與妻書》的林覺民,與林覺民一起喋血黃花崗的林尹民,為光複福建努力的林肇民,都曾在林孝恂的私塾就讀。大時代風雨將來,西子湖畔的寧靜也隻是一時,林家的一批人,從林孝恂的私塾起步,走到了最廣大的天地中。

林孝恂有平等思想。在家中,他講究男女平等,女孩和男孩一樣接受教育,他家女兒,日後都能詩會字。林徽因幼時跟著祖父一起生活,少不了受到許多教導。而林孝恂的女兒、林徽因的姑姑林澤民,更是對林徽因進行了最初的啟蒙教育,為林徽因日後的高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林徽因五歲誦讀詩書,六歲用文言寫家信,八歲入西式小學,十二歲入教會中學,十六歲遊覽歐洲,二十歲用英語演出泰戈爾的劇目,然後,一轉身,赴美留學。在學習這條路上,林徽因步步為營,每一腳都踩在點上。林孝恂早年的引導,顯然幫林徽因寫就了一個漂亮的開頭。在林徽因不是十分快樂的童年裏,祖父林孝恂和姑姑林澤民,無疑成了溫暖的底色。林徽因(後來為怕與人混淆,改名為林徽因)這個名字,也是林孝恂替她取的。“徽因”二字,典故源自《詩經·大雅·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因,則百斯男。”寓意是,希望她能夠繼承美德,招來兒孫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