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蕭乾:各自的流浪途 (1)(2 / 3)

林徽因是個多麵手。有人說,在民國裏,林徽因是個文藝複興式的人物。她學貫中西,流利地操著幾種語言,在文藝與建築之間徜徉。林徽因文學上的導師是徐誌摩。徐誌摩去世後,她的文學一直沒停,最多的是寫詩,但也偶有小說、劇本。在沈從文和蕭乾編《大公報》副刊的30年代,林徽因更是屢有佳作。她的作品《模影零篇》,就是經蕭乾的手發表的。1936年,蕭乾被調去上海工作,同時編滬津兩地的《大公報·文藝副刊》。年輕、有活力、有熱情、有想法,蕭乾興興頭頭地為刊物忙著,緊張、興奮,也熱鬧。他用“答辯”欄跟讀者交流,開辟各種專欄,還推廣書評,但凡有好作品,無論是《日出》還是《寶馬》,他都組織人在刊物上筆談,請作者談經驗,一登就是一整版。所有這些,林徽因都熱烈支持。她始終是蕭乾文學事業的拉拉隊。

1936年,《大公報》創刊十周年。慶祝活動是多種多樣的。有評獎,即《大公報》文藝獎金,小說得獎的是蘆焚的《穀》,話劇是曹禺的《雷雨》,散文是何其芳的《畫夢錄》。林徽因參與評獎。同時,從文藝副刊中輯錄的《大公報小說選》需要找主編,林徽因也是最佳人選。《大公報·文藝副刊》從創刊起,林徽因便開始關注,發刊詞《惟其是脆嫩》,就是出自她的手筆。而且,她還有熱情,有毅力,每出一期,她都逐篇閱讀。因為了解,所以最有發言權。蕭乾在上海,林徽因在北平,分隔兩地,無法當麵談。蕭乾便寫信發出邀請。林徽因慨然答應,並且,很快就寄出了選目。在這個選本的題記中,林徽因號召作家們應“更有個性、更真誠地來刻畫這多方麵的錯綜複雜的人生,不拘泥於任何一個角度”。這種姿態,很像是一個文藝圈子裏的教母,振臂一呼,指引著文藝的方向,她靠獨到的文藝眼光服眾。事實上,在30年代北平形成的鬆散的京派文學圈子裏,林徽因可以說是一個樞紐式的提綱挈領的人物。她選出的沈從文、老舍、淩叔華、李健吾、蕭乾等等,都可以說是京派文學的翹楚。而且,她的太太的客廳,也不失為孕育京派文學的一方園地。

對待文學,林徽因和蕭乾都很虔誠、真誠。林徽因常說,一個作品,最重要的是誠實,對生活誠實,對自己誠實。林徽因的作品,全部是她熱愛生活的產物,那作品非得是從心坎裏爆發出來的,她才寫,無論是悲是喜。林徽因擊破了現代文學中常見的一種弊病——主題先行,她總是以生活為文學的底色,然後,捕捉一些真實的愛恨歌哭。這一點,蕭乾十分讚同。

蕭乾和林徽因,一個編,一個選,聯手捧出了一道京派文學的盛宴。

那幾乎是林徽因生命中頂華麗的幾年,雖然身體也有病,但精神上的愉快,已經足夠她熬過春夏秋冬。林徽因滔滔不絕地講著,這裏,那裏,蕭乾微笑著站在一旁,見證了一切。

然而,民族危機,像一個巨大的陰影,一寸一寸在逼近。

早在1935年11月間,日本人下令將天津《大公報》無限期停刊。他們辦了一份《亞洲民報》,11月21日,林徽因收到了兩份《亞洲民報》和一封約稿函。日本方麵希望她給文藝副刊寫稿。林徽因二話不說,立刻將報紙丟進了火爐,燒成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