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大概已經知道,自己離開北平的日子不遠了。
相遇三
1937年5月,上海《大公報》的老板忽然給蕭乾安排一次旅行。去雁蕩山。蕭乾欣然前往,玩完了,寫了篇《雁蕩行》,發在報紙上。一切似乎都好好的。豈料沒過幾天,盧溝橋事變就發生了。作為記者,蕭乾連忙從上海飛到北平,然後,又去了趟宛平,再回到上海的時候,八一三事變發生了。上海的租界裏都落了炸彈。蕭乾眼睜睜看著有人在他身邊被炸死,血肉模糊……身在亂世,什麼都說不準。戰爭來了,《大公報》也連忙順勢而變,從十六版縮減到了四版。全報隻留下國內國際政治和本市新聞幾版,副刊停辦,文藝成為侈談,曾經報館裏的紅人,變成了閑人,蕭乾失業了,他必須自謀生路。
七七事變那天,林徽因和梁思成正在山西五台山的一座古廟裏工作著。那天,林徽因還從一座古寺的罩滿灰塵和蜘網的梁上,發現了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老木結構的建造年月。他們回到北平,一切僵持著,林徽因毫不畏懼,但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讓她憤怒。9月,日本人開始籠絡北平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梁思成夫婦被注意到了。他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立刻收拾行李南下。1937年9月5日,林徽因、梁思成帶著孩子、老母親等人,離開北平,去天津,開始逃難的漫漫旅途。他們從天津乘船去青島,再經過濟南、鄭州、漢口,到達長沙。
與此同時,蕭乾也離開了上海。他坐船去香港,然後從香港折返,經廣州,來到武漢。那時,沈從文和楊振聲正在武漢編一套中小學教科書,蕭乾去投奔他們,搬進了珞珈山腳下的五福堂。隨後,他又跟著沈從文逃去長沙。
1937年的深秋,或許是在武漢,或許是在長沙,林徽因和蕭乾見過一麵。匆匆的,點到為止的,家已經破了,國正在受難,如此相逢,總有些淒涼。而後,蕭乾跟著沈、楊等人坐汽車經益陽去了沅陵。林徽因卻在長沙,經曆著最驚心動魄的空難。
林徽因在給費氏夫婦的信中寫道:
昨天是長沙第一次遭到空襲,我們住的房子被日本飛機炸了。炸彈就落在離我們住所的大門約十五碼的地方。我們臨時租了三間房。轟炸時,我媽媽、兩個孩子、思成和我都在家,兩個孩子還在床上生著病。我們對於會被炸毫無準備,事先也完全沒發任何警報。
誰也不知道我們怎麼沒被炸個血肉橫飛的。當我們聽到落在附近的兩顆炸彈的巨響時,我同思成就本能地各抱起一個孩子,趕緊奔向樓梯。隨後,我們住的那幢房子就被炸得粉碎。還沒走到底層,我就隨著彈聲摔下樓梯,懷裏還抱著小弟。居然沒受傷!這時,房子開始坍塌,長沙的大門、板壁、甚至天花板上都嵌有玻璃,碎片向我們身上墜落。我們趕緊衝出旁門——幸而院牆沒倒塌。我們逃到街上,這時四處黑煙彌漫。
當我們正撲向清華、北大、南開三家大學合挖的臨時防空壕時,空中又投下一顆炸彈。我們停下了腳步,心想,這回準跑不掉了。我們寧願一家人在一起經曆這場悲劇,也不能走單了。這顆炸彈落在我們正跑著的巷子盡頭,但並沒爆炸。我們就從碎玻璃碴裏把所有的衣物(如今已剩不下幾件了)刨了出來,目前正東一處西一處地在朋友們家裏借住。
天涯飄零,各自珍重,來日重逢。
相遇四
終於到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