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上前去”》幾乎可以算作徐誌摩的一篇情緒激憤的“宣言書”,他深入解剖、省察自己的靈魂,並從失望中振作起來,發出戰鬥的宣言:迎上前去,“決心做人,決心做一點認真的事業。”徐誌摩本質上是個詩人,詩人的情緒狂放,使文章無形中彌漫著一縷詩意。作者以詩人的筆觸,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和排比句,讀來鏗鏘有力,節奏急促,既有助於表達作者跳動、噴發、傾瀉的激情,又使文章具備了抒情散文所特有的意境。筆鋒輕巧活潑,聯想巧妙,情感熱烈奔放,充分體現出徐誌摩的創作個性,不失為一篇難得的抒情散文。
“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
閱讀指導
1922年冬,時任北平市財政總長羅文幹,因涉嫌賣國納賄遭到拘捕,不久釋放。但又因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彭允彝的提議,被重新收禁。一時清濁淆惑,謠傳紛紜。羅文幹的密友同事,北大校長蔡元培等,因深信羅素日操守廉潔,又不滿被稱為“代表無恥”的彭允彝涉司法,蹂躪人權的行徑,遂聯合知識界發表宣言,抗議此事,掀起風潮,並辭職離京。徐誌摩性情真率坦然,於政治的黑暗齷齪,一直有著“紙上談兵”的興趣。麵對這起與己無關的風潮,徐誌摩撰寫此文,以示在人格、正義與公道的立場上對蔡元培及其所代表的進步勢力的聲援與支持。
照群眾行為看起來,中國人是最殘忍的民族。
照個人行為看起來,中國人大多數是最無恥的個人。慈悲的真義是感覺人類應感覺的感覺,和有膽量來表現內動的同情。中國人隻會在殺人場上聽小熱昏①,決不會在法庭上賀喜判決無罪的刑犯;隻想把潔白的人齊拉入混濁的水裏,不會原諒拿人格的頭顱去撞開地獄門的犧牲精神。隻是“幸災樂禍”、“投井下石”,不會冒一點子險去分肩他人為正義而奮鬥的負擔。
從前在曆史上,我們似乎聽見過有什麼義呀俠呀,什麼當仁不讓,見義勇為的榜樣呀,氣節呀,廉潔呀,等等。如今呢,隻聽見神聖的職業者接受蜜甜的“冰炭散”,磕拜壽祝福的響頭,到處隻見拍賣人格“賤賣靈魂”的招貼。這是革命最彰明的成績,這是華族民國最動人的廣告!
“無理想的民族必亡”,是一句不刊的真言。我們目前的社會政治走的隻是卑汙苟且的路,最不能容許的是理想,因為理想好比一麵大鏡子,若然擺在麵前,一定照出魑魅魍魎的醜跡。莎士比亞的醜鬼卡立朋①(Caliban)有時在海水裏照出他自己的尊容,總是惱羞成怒的。
所以每次有理想主義的行為或人格出現,這卑汙苟且的社會一定不能容忍;不是拳打腳踢,也總是冷嘲熱諷,總要把那三閭大夫②硬推入汨羅江底,他們方才放心。
我們從前是儒教國,所以從前理想人格的標準是智仁勇。現在不知道變成了什麼國了,但目前最普通人格的通性,明明是愚暗殘忍懦怯,正得一個反麵。但是真理正義是永生不滅的聖火;也許有時遭被蒙蓋掩翳罷了。大多數的人一天二十四點鍾的時間內,何嚐沒有一刹那清明之氣的回複?但是誰有膽量來想他自己的想,感覺他內動的感覺,表現他正義的衝動呢?
蔡元培所以是個南邊人說的“戇大”,愚不可及的一個書呆子,卑汙苟且社會裏的一個最不合時宜的理想者。所以他的話是沒有人能懂的;他的行為是極少數人——如真有——敢表同情的;他的主張,他的理想,尤其是一盆飛旺的炭火,大家怕炙手,如何敢去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