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包玉剛後來居上(1 / 2)

包玉剛是航運四子中最後一名入行者,卻是起點最高、成就最大的那個。這或許與他的銀行從業經曆不無關係。

1956年,環球輪船成立第二年,包玉剛贏得彙豐銀行會計部主任桑達士(Saunders)的信任,從彙豐銀行獲得一筆貸款,訂購6艘貨輪,僅僅一年,包氏旗下船隻便增加到7艘。

在此之前,彙豐一直堅持“不借貸給輪船公司”,尚屬無名之輩的包玉剛何以令彙豐為他破了戒條?

原來,包玉剛並不像董浩雲、趙從衍、曹文錦那樣直接參與經營,而是采取出租策略,將輪船出租給有需要的航運公司。這樣一來,不必承擔航運各種風險,經營壓力驟然下降。

到香港租船的主要是日本人。二戰時日本船隻幾乎損失殆盡,造船工業也遭致沉重打擊。到1950年代日本經濟複蘇,進出口貿易日益繁榮,大量貨物待運,船隻需求量猛增,但日本人拿不出去錢去訂購新船,隻得租賃。與此同時,香港航運業“有船無貨”,大批輪船閑置,剛好與日本“有貨無船”的狀況形成互補,雙方一拍即合,建立租賃關係。

輪船租賃嚴重製約日本造船業發展,各大船廠無米下鍋。為扶持本國造船業,鼓勵國外訂單,日本銀行界向外國船商提供購船低息貸款,利息甚至比給本國人的還要低。這樣一來,對於日本船商而言,買船遠遠加不如租船劃算,因而加劇了租船力度。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奇怪的現象——香港公司到日本船廠訂製新船,然後就地轉租給日本的貿易公司。所以後來人們常說,香港航運業是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壯大,並非毫無道理,起碼在早期是這種關係。

包玉剛入行時,輪船租賃在香港已習以為常。他擁有的第一艘輪船“金安號”就租給了日本人,這一點並沒什麼特別,但他以比市價低得多的價格長期出租,這就不同尋常了。

當時香港的輪船租賃行業流行計時租賃,是根據當時的需求情況製定租金標準,需求旺盛時租金高,需求不足時租金低,具有極強的變動性。包玉剛沒有選擇這種模式,而是采取長租策略,按照雙方協定的固定租金出租一定年限,這意味著自動放棄旺季的高額利潤。

正是這個在同行眼中十分幼稚的舉動,讓他贏得了桑達士的認可,最終幫助包玉剛敲開彙豐銀行的大門。

個中原因並不難解。“計時租賃”製度下,人人都盯著旺季的高額租金,寧可讓輪船在淡季荒廢掉。而包玉剛認為:“租不出去的船,與其說是資產,毋寧說是負債”。與其追求一時的高利潤,不如將輪船長租出去,這樣收入雖然不會很高,但穩定可靠,平均利潤也不少。

而對放貸銀行來說,最關心的其實不是借貸者一時的經營狀況,而是長久穩定的還貸能力。

彙豐銀行從前之所以采取謹慎的態度,不向輪船公司放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航運業受政治、氣候、戰爭等不可控因素影響較大,致使穩定性不足。現在,包玉剛通過與承租者聯合分散風險,找到一種穩定的盈利模式。不願錯失發展先機的彙豐銀行決定助其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