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新老船王交替(1 / 2)

包玉剛主營油輪租賃,趙從衍則以散裝貨輪為主,隻有少量小型油輪,這是因為油輪所涉風險較大,倘若擱淺或泄漏,將引發一係列後續問題,動輒賠償成百上千萬美元。包玉剛通過租賃,將這一風險轉嫁給殼牌、德士古這樣的石油公司,而趙從衍認為,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最好不做,所以一直以散裝貨輪為發展重點,通過改善經營、節約成本等方式,獲取利潤。

趙從衍既謹慎又精明,很少做無謂的冒險,而一旦計劃成熟,又從來不怕冒險。

60年代初,趙從衍得知亞丁灣停靠著300餘艘舊船,價格低廉,隻需6萬美元即可購入一艘貨輪,其中4萬可從銀行貸款,因此每艘輪船實際隻需2萬美元現金。趙從衍派遣剛從歐洲造船廠實習歸來的長子趙世彭前去采購舊船,並在當地采購一批緊俏物資,用這批舊船順勢運回香港,然後根據船隻的成色、性能,或者拆卸賣廢鋼鐵,或者編入船隊繼續使用。

港英政府規定,所有船隻必須進行年檢,每艘輪船從檢查到維修通常為期兩周。趙從衍精打細算,事先對船隻進行維護,將年檢周期縮短到一半,比同行節約一周時間,等於多賺了錢。

曹文錦也主營散裝貨輪。他的船隊舊船比例很高,船齡多在三十年以上,“偶有一兩條20年左右船齡的船,就算是很了不起的了”。到了1960年代初,這批船故障頻繁,維修率極高,每跑幾個來回,就要送到日本維修,然後還要驗船,耗資巨大。那時候資金有限,一分錢要當兩分錢花,根本無力製造新船,為求得分期付款優惠,曹文錦不得不請客送禮,討好日本修船廠,久而久之和日立船廠和山下汽船公司的駐港代表相熟起來。有一次,山下汽船公司的粟林二郎問曹文錦:“你總是做舊船,怎麼做得起來呢?為什麼不造新船?”[ 引自《華人時刊》雜誌2002年第6期P30-P32節選曹文錦回憶錄《我的經曆與航運五十載》一書《我的五洲四海航運生涯》,作者曹文錦。]

這一問問到了曹文錦的痛處。

當時香港航運界隻有包玉剛、董浩雲兩人有能力開造新船,其他人均是購買舊船。他們何嚐不想使用新船?隻是沒有彙豐銀行、台灣政府那樣有力的後台罷了。造船需要資金實力和銀行貸款,當時香港銀行界除了彙豐、渣打等幾家外資銀行,都不懂航運業務,但外資銀行對華商格外謹慎,手續費高、利息更高,而且還得有資格申請貸款,僅此一條就將大多數華商擋在了門外。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日立船廠駐港代表森岡決定助曹文錦一臂之力,向總部打報告為其申請分期付款優惠。在報告中,森岡寫道:“若現在能幫幫他,將來曹先生站起來後,將會是日立造船很好的長期客戶……”最終,日立船廠同意為曹文錦的大南輪船公司建造一艘排水量1.2萬噸的貨輪,造價300萬美元,隻需預付兩成定金,即60萬美元。這已經是很大的優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