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推薦語:社會遷躍僅僅靠“運氣”嗎(2 / 3)

再看,創造和領導中國共產黨的很多人是舊體製下既得利益者的孩子,他們接受了新的理念,這種理念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再看曆史上廢除黑奴運動,好多是由白人發起的,最早反對黑奴製的是天主教會。1775年,美國費城成立了第一家反黑奴協會,1781年起英國成為反黑奴的一支重要力量,英國內部的飛鷹派就是推動廢除奴隸者的重要力量,1783年英國貴格會向議會請願廢除了奴隸製,1833年英國政府終止了殖民地的販奴貿易。

最不安全的人,其實是特權者本身

第二,既得利益者之間是有博弈的。我們一談到既得利益,大家好像經常覺得它們是一個整體,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其實不是這樣。既得利益者分成好多小團體,他們之間的利益衝突可能遠大於統治者和被統治階級的利益衝突,他們之間的鬥爭可能是生與死的問題。我舉幾個例子,首先,現代民主製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政教分離,即教會和統治者鬥爭的結果。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宣布收回國王任命主教的權力,而這時神聖的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罷除了他教皇的職位。這個鬥爭一直到格列高利七世的繼任者最終在1122年與皇帝達成協議,教皇有任命主教的權力,而教皇也承認皇帝有世俗統治權,因而形成了政教分離。

法國大革命是貴族相互鬥爭的產物。革命前,法國最重要的是國王和貴族之間的矛盾,而貴族之間也有很多矛盾,比如親王與宮廷貴族的矛盾、老貴族與新貴族的矛盾、鄉村貴族和城市貴族的矛盾、軍事貴族與司法貴族或叫穿袍貴族的矛盾。即使在革命時期,保守派、君主派和共和派都是這個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之間的矛盾推動了法國民主製度的建立。

英國在19世紀之前的憲政建設,主要是貴族和國王、國王和教會,以及貴族之間鬥爭的結果。我要特別舉一個例子:在19世紀中期之前,西方國家創辦公司都是一種特權,也就是說你隻有得到國王的授權,或者議會的授權,才能建立公司,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建立公司的。這時在精英當中就形成了不平衡,最後通過精英鬥爭,任何人都有權注冊公司,英國是在1844年完成,法國在1867年完成,美國在1850年完成。

西方的法治和民主,首先是在貴族內部實施的,也就是說貴族內部有了法治,有了民主,然後才推動了整個社會。他們那時先貴族內,後貴族外,為什麼貴族要實行法治和民主?因為在專製體製下,既得利益者雖然有特權,但是他們沒有人權,他們其實在相互摧殘,普通百姓在專製體製下感到不安全,但真正感覺最不安全的人,是特權者本身。他們有時候是人上人,突然之間就可能變成階下囚,他們認識到,還是應該用權力保證每一個人的利益、每一個人的安全,實行法治後,統治者換了,被換下來的統治者,仍然需要安全感;但在舊體製下,即使你能夠平安著陸,著陸之後你仍然沒有行動的自由,這就是既得利益者為什麼最終要實行法治,要實行民主的理由。

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