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推薦語:社會遷躍僅僅靠“運氣”嗎(3 / 3)

第三,改革是避免革命最好的辦法。英國真正的民主化是從1832年通過的第一次議會改革開始,此前英國爆發了持續的暴亂和群體性事件,包括大家都知道的盧德運動。曆史學家一致認為,1832年法案的動機,就是為了避免大的社會動蕩,“議會改革”並不能滿足大眾對民主的要求。1838年之後,英國工人階級就發起了改革議會的憲章運動,提出了男性普選權,廢除議員薪酬製等建議。這個運動持續到1848年,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對之後的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隨著改革壓力越來越大,到1867年,英國議會終於通過了第二次議會改革,將選民人數從136萬擴大到248萬,從而使得工人大眾成為城市選區的主體。這一改革的法案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使得政府認識到如果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1884年通過的第三次改革法案,使原來隻適用於城市選區的投票規則,適用範圍擴大到鄉村選區,使得選民人數增加了一倍,有60%的成年男性有了普選權。“一戰”之後,英國在1918年通過了《人民代表法案》,這個法案將投票權擴大到年滿21歲的男性和年滿30歲的女性納稅人,這一法案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因為十月革命之後英國也擔心發生革命,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民主化改革。

縱觀曆史,我們看到英國的民主化過程盡管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但社會不穩定的威脅是英國建立民主製度的主要驅動力。也正因如此,英國的民主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一次的讓步隻是滿足威脅者、鬧事人的要求,1832年隻要買通了中產階級就可以有和平,選舉權擴大到中產階級,當新的威脅出現之後,再進一步地讓步。

我講的這三個理由,統治者有可能變成改革者隻是一種可能。第一個因素是理念,後兩個因素是利益,但可能性不等於必然性。既得利益者是否真的能變成改革者,取決於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聰明智慧,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領導力,是否能夠做出明智的決策。對老百姓的民主化要求,有些非民主國家的政府習慣於用武力鎮壓的方式,或者一開始得過且過敷衍了事,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才開始改革,但為時已晚。

華盛頓去世前,他要求他的妻子瑪莎去世之後,把他所有的277位奴隸都解放了,但是瑪莎在第二年就把所有的奴隸都解放了。有人問她為什麼,她說我不想生活在那些盼望我死的人當中。華盛頓解放黑奴,是因為理念,華盛頓太太解放黑奴是因為利益,她覺得自己受到威脅,她有危機感。曆史證明,在一個大的曆史變革當中,統治者最好有華盛頓的理念,如果沒有華盛頓的理念也應該有華盛頓太太的危機感,如果既沒有華盛頓的理念,也沒有華盛頓太太的危機感,事情就麻煩了。

本文為經濟學家張維迎

在2013年2月22日亞布力論壇上的演講

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能成為改革者,我們是沒有希望的。

既得利益者分成好多小團體,他們之間的利益衝突可能遠大於統治者和被統治階級的利益衝突,他們之間的鬥爭可能是生與死的問題。

在專製體製下,既得利益者雖然有特權,但是他們沒有人權,真正感覺最不安全的人,是特權者本身。

既得利益者是否真的能變成改革者,取決於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聰明智慧,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領導力。

如果既沒有華盛頓的理念,也沒有華盛頓太太的危機感,事情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