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遠地產董事長)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達倫·艾克莫格魯(Daron Acemoglu)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
詹姆斯·A. 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
(哈佛大學政治學家)
窮國之所以貧窮,不是由於命定的地理因素,也不是因為傳統文化作祟。糟糕的政策很可能不是因為執政者愚笨無知,而是他們刻意圖利支持其權力的特權精英,代價是整體社會的利益。繁榮富裕的關鍵在於這個社會實行何種經濟製度與政治製度。
為了進一步解釋一個國家和地區繁榮富裕的關鍵,《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作者達倫·艾克莫格魯與詹姆斯·A. 羅賓森提出: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製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包容型製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隻由少數特權精英把持,作者稱為攫取型製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
一個國家的富裕水平主要跟普通人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程度有關。以農民的視角為例,無論是在現代的非洲、中世紀的歐洲還是內戰前的美國南方,如果剩餘的都被有錢人拿走了,在地裏幹活的人就缺少提高產出的激勵。隻有當農民有了財產權,發現他們能夠從額外產出中獲利時才會改變想法。
數千年的全球史也說明,製度可以往更具包容性的方向移動,也可能會倒退回較具攫取性的狀態,淺層的民主也可能被綁架成為實質的權貴政治。
正朝包容性製度的良性循環邁進的我們,要如何避免被吸入攫取型製度的惡性循環中?
達倫·艾克莫格魯說,他們核心的觀點是,繁榮昌盛的國家就是那些建立了能夠釋放、賦權並保護每個公民所有創新、投資及發展潛力的政治與經濟體製的國家。大家可以在東歐出現的巨大變化與前蘇聯國家格魯吉亞或烏茲別克斯坦的情況之間,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進行比較。所有問題都在體製上。
曆史的教訓是,如果解決不好政治問題,就解決不好經濟問題,因此他們不相信中國已經找到一種政治控製與經濟增長相結合的奇妙方子的說法。
在中國最近強調的雖然都是創新與科技,但基礎還是建立在現行製度上的快速投資,情勢是無法持續的,因為它不能培育一定程度的“創造性破壞”,而這對於創新與收入增加是至關重要的。
關於這一點有一個重要的麵向,那就是財產權在中國還不是完全可靠。此外,勞動力轉移的管製極為嚴格,經濟體係的包容性仍極為不足:商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是合則兩利。中國成長經驗之所以大有可為,因為地方還有成長的空間,而中國的企業家也表現出相當的靈活性。但除非中國經濟實現向基於創新性破壞的過渡,其經濟增長將無法持續。
你能想象中國會允許一位20歲的輟學大學生開辦一家公司,挑戰國家銀行支持的國有企業嗎?
本文摘編自2013年1月台灣衛城出版社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吳國卿、鄧伯宸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