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謀利先謀勢,做大事要拿大資源(2)(2 / 3)

在現代社會,各行各業的資源整合,是一種良性的商業運作模式。例如在電影行業,導演馮小剛與華誼老板王中軍,就是善於整合雙方資源,求得共榮。他們一個導片,一個投錢,互不幹涉,合作賺錢。

“我們的合作從《沒完沒了》開始,我當時沒拍過電影,他是畫畫出身,我自己也是學美術的,經曆也比較像。他在部隊待過,我也當過兵,我覺得什麼都是感覺。我們愛好一致、興趣一致、性格一致、投資目標一致,什麼都合得來!小剛認為我在投資決策上做得非常好,我認為他在創作上、拍攝上也非常好!”這是王中軍在接受一次采訪時說的話,對馮小剛充滿敬意和讚賞。

王中軍先是在美國做生意,後來回國投資創辦廣告公司。“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騎著自行車到地鐵口,鎖好車,然後坐地鐵,到建國門下車,再去公司。”這就是他當時的生活狀況。剛開始做的是一本小雜誌,刊登一些廣告,然後直郵給使館和三星級以上的高級公寓,每個廣告都很便宜,隻要一兩千元人民幣。王中軍算了算自己手裏的資金,如果不賺錢,至少還能維持半年。

那時候馮小剛在做編劇,收視率最高的是《編輯部的故事》。馮小剛也是苦出身,小時候的夢想是擁有一輛自行車,沒錢買隻能借鄰居家的。從部隊複員後在一個公司當文宣幹事,之後辭職做電影。他最困難的時候沒有一部片子可以拍,也沒人知道麵前這個又矮又瘦的人是誰。

1998年,《甲方乙方》的上映改變了一切。人們在知道賀歲片的同時,也知道了馮小剛和王中軍。這部影片獲得了當年百花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三項大獎,並榮登當年票房榜冠軍。自此兩人聯手創造了一連串的票房紀錄:

1999年《不見不散》4100萬。

2001年《大腕》4200萬。

2003年《手機》5300萬。

2004年《天下無賊》8000萬。

2006年《夜宴》過1億。

2008年《集結號》2.6億。

……

馮小剛和華誼合作是簽約製,有人問王中軍合同到期後,他與馮小剛何去何從,王中軍笑著說:“我們應該還會合作的,我們沒紅過臉。”

馮小剛和王中軍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為一個人的價值判斷、社會曆練、人生經驗由於受到環境的影響會有許多不足。所以在麵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時,這些基本條件就有可能不夠用,即便能力再強也是需要別人的幫助,要“借用”別人的力量。

馮小剛有才,王中軍有資本,二者一拍即合,將有限的能力運用到無限的創造中去,最後總算贏得了滿貫。

“借用”別人的力量,可以彌補自己力量的不足。就像當初胡雪岩慷慨救助王有齡,並不是說要立刻有多少錢的回報,即便王有齡當官後,胡雪岩也盡心盡力的幫他,也不是說胡雪岩除了幫王有齡就生存不了了,而是他知道王有齡是能夠把他送上舞台的人。所以說“借用”別人的力量會收獲到意想不到的好處。在我們把別人的力量轉化成自己的力量的過程中,順著別人的啟發就可以得到成長,使自己收獲更多。

同行合作:聯合蝦米,吃掉大魚

商場上沒有絕對的朋友,也沒有絕對的敵人,隻有絕對的利益,這是不變的規則。隻要有需要有可能,競爭對手同樣可以成為合作夥伴。生意場上,常常說“同行是冤家”。就在藥店這個行業中,大家彼此之間要為爭奪藥材來源、店員、配藥師以及客源進行激烈的競爭。但是很多情況下,同行也是可以聯合起來去做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的。在需要聯合同行做大事時,如果還把對方置於對立的地位,就會有損無益;相反,如果能夠聯合起來針對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對手,那就可以一榮俱榮,共享利潤。

胡雪岩說:“與同行合作,才能謀取更大的利益。”競爭者之間的合作是為了利益而達成的,同行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當鬥則鬥,當合則合,根據具體的情況隨時變動。當然,他們在合作的同時其實依然在相互競爭著,隻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暫時對雙方伸出了友好的雙手而已。

胡雪岩在與洋人洽談生絲生意時,雙方在價錢上始終不能達成一致。當時胡雪岩手中的生絲所存的並不多,不足以讓洋人妥協退讓,但是胡雪岩沒有死心,決定借用團隊來壯大自己的力量。他聯合潮州其他的絲行,都把生絲囤積起來不出售。因為隻要有一家的生絲出售,他的計劃就會泡湯了。其他的商家之所以同意胡雪岩的建議,也是為了能夠從中賺取更大的利益。因為如果生絲的價格偏低,對他們也沒有好處,這就是合作的關鍵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