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5歲“小財迷”巴菲特和他的財富表(1 / 1)

美國財富大亨巴菲特5歲時,在家外麵的過道上擺了一個小攤,向過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後來,他不滿足在家做買賣遊戲,想要一個更大的市場,就走出家門到繁華市區賣檸檬汁。巴菲特對錢的迷戀,並不是一個商業行為,而是一個孩子的遊戲,遊戲來自對成人擺小攤的模仿,所有的孩子小時候都玩過類似的遊戲。

年輕的父母都知道早期如果缺少爬行,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而缺少遊戲,會影響孩子大腦神經元的快速連接。孩子的原始行為不是簡單而無意義的玩耍,每個自發遊戲背後都在完成大腦信息集成電路設定的項目。

巴菲特在6歲那年,每天晚上挨家挨戶兜售他批發來的可口可樂,還發動鄰居幫助撿打飛的高爾夫球,洗幹淨了加價賣出去。長了一歲,巴菲特的買賣行為開始升級,由原來的小攤遊戲,提升為批發銷售,由一個人的買賣,變成組織發動大家支持他的生意,這一小小變化,生動地描述了孩子的大腦發育軌跡。

在《富爸爸,窮爸爸》書中,富爸爸曾告訴孩子:“金錢不是真實的資產。我們最重要的唯一的資產是我們的頭腦。頭腦如果受到良好的訓練,轉瞬間,它就能創造大量的財富”。

每個孩子都擁有這筆無形資產,都有一套自我開發和訓練大腦的方法。而且方法極其簡單。不需要昂貴的學費,也不需要專家指導,隻要家長放手讓孩子做事,讓孩子癡迷自己喜歡做的事,在遊戲中自然開發了與生俱來的資產。

巴菲特7歲開始做起財富夢,因為得了盲腸炎,他住進醫院並做了手術。在病痛中,他拿著鉛筆在紙上寫下許多數字。當護士問他寫的數字代表什麼?他告訴護士:“這些數字就是我未來的財產,雖然我現在沒有太多的錢,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很富有。到那時,我的照片也會出現在報紙上。”

一個7歲的孩子,用對金錢的夢想支撐著,抵抗著由疾病折磨所帶來的痛苦。把心中的夢想用數字符號寫在紙上,讓財富數字視覺化,似乎看得見,抓得著,他開始自發地啟動“心像化”激勵法來激勵自己,這些方法並不是從成人那兒學來的,而是他自己悟出來的。

9歲時巴菲特和拉塞爾在加油站的門口數著蘇打水機器裏出來的瓶蓋,還把它們運走,儲存在巴菲特家的地下室裏。這不是一般意義的兒童遊戲,也不是渴望擁有什麼,而是在做市場調查。他們想知道,哪一種飲料的銷售量最大,他開始自覺應用市場消費學的理論。

11歲,他被股票吸引住了。他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為自己和姐姐分別買進3股城市設施優先股股票,在股價升至40美元時拋出,扣除傭金,獲得5美元的純利。

13歲,巴菲特成了《華盛頓郵報》的小發行員。但巴菲特一點也不開心,他在學校成績一般,還時常給老師惹點麻煩。在經曆了一次失敗的出走後,巴菲特開始聽話和用功了。他學習成績提高了,送報的路線也拓展了許多。他每天早上要送500份報紙,這需要在5:20分前就離開家。

14歲,巴菲特拿出積蓄的200美元,買了一塊40英畝的農場。後來,他成為投資家、企業家和財富大亨。

巴菲特的潛能開發和大腦的訓練課堂,不在耶魯大學,也不在哈佛大學,甚至沒交一分錢學費,全部課程都是孩子自主研發的。

巴菲特迷上金錢,渴望成為富翁,通過自我挖掘財商釋放能量,發現商機,抓住機遇,創造財富。如果他父母不喜歡這些行為,或者認為他這樣浪費時間,跟未來升學、考試工作沒有關係,橫加幹涉和阻攔,巴菲特會怎樣?

巴菲特由一個富孩子變成一個富翁的故事給天下父母開了秘方:

1.鼓勵孩子在遊戲中發現自己的才能優勢

2.讓孩子走出家門,從生活的大課堂中尋找財富

3.讓孩子做夢,做發財夢和成功夢,鼓勵孩子為夢想行動

4.支持孩子做事,引導孩子在做中學,在做中練本領

5.鼓勵孩子大膽嚐試,和社會接軌,學會人際交往

6.鼓勵孩子在交換中學習自我時間管理、情緒管理

7.讓孩子自主,學會從輸贏、取舍、成敗中獲取智慧

8.讓孩子自己管理錢,比如儲蓄、理財和投資

9.給孩子空間,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孩子的能力

一個人,無論是智商、情商,還是財商,在7歲之前,一定會顯露端倪。有位心理學家說,6歲之前,人人是天才。可惜,絕大多數人的天賦才能剛剛展露出來,就被扼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