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眼裏,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鮮的,都想擁有和品嚐,對物質的欲望,必栽在貪上。孩子的每個願望和貪心,在對外發出信號,伸出手說我想要時,也在接受來自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回應的信號。所以,見啥要啥不是單純的購物需要,而是大腦接受、儲存、輸出信息的工作過程,大腦通過接受信息刺激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構建信息係統。
如何滿足孩子的需求,關鍵不是孩子要什麼,而是父母給什麼。
父母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很多種辦法,有些父母通常使用簡單粗暴法,簡單到有求必應。一般老人帶孩子,因隔輩親,怕孩子受委屈或不高興,總是立刻滿足孩子的欲望,“要星星,馬上給”。
這樣做的結果,眼前拿錢給孩子買來了快樂,但無形地在孩子的大腦裏留下兩大隱患:
第一,勾出孩子的消費欲望,拿錢買快樂,以為有錢可以買來想要的一切。
第二,塑封了孩子的大腦,欲望上來不加思考,缺少耐心和自控力,做事沒有節製,一切要求立等可取。
所以說,父母回應和滿足孩子需求的方法不但決定著孩子日後的行為,也決定著孩子的命運。“見啥要啥”是孩子的自然需求,而“要啥給啥”則是父母缺少理性,放任孩子欲望,自動放棄教育機遇的錯誤行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更不知道這種錯誤日後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孩子的欲望有時出於本能,比如餓了,見到吃的就想要;有時出於好奇,凡是沒見過的東西都想嚐試或擁有,不管父母口袋裏有沒有錢。
雨奇2歲時我帶她去商店買東西,她睜大眼睛看著貨架上的食品,一邊用小手指著,一邊不停地點著各種食物要買。
人以食為天,對於2歲的孩子,吃就是天,所以,孩子出門時眼睛總喜歡盯著吃的,而且特別貪婪。如何應對孩子缺少理性的貪婪需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父母動腦子認真想出各種對策。
“雨奇,那些食品你都吃過了,媽媽今天給你買沒吃過的。”我深思熟慮後想出了這一招。
沒想到,雨奇掙脫了我的懷抱,突然蹲下身,看著傳統玻璃售貨櫃裏的東西,很興奮地告訴我:“媽媽,這些東西我都沒有吃過呀!”
原來,小孩子並不好糊弄,為了吃到嘴,大腦異常靈活,你有上策,她有對策。而且出招既快又絕,讓我一時不好接招。
“是嗎?原來你都沒有吃過呀?”我故作鎮靜地來一句。
“真的,都沒吃過。”
“那好吧,我們今天先買一樣吃。”我的話剛出口,她的嘴巴就撅起來了。
“吃飯要一口一口吃對嗎?”
她點點頭。
“好吃的東西要一樣一樣吃對嗎?”
她又點了點頭。
“那好,今天隻買一樣吃的,你自己選吧。”
她的眼睛像掃描機一樣在貨櫃裏掃來掃去,最後,選了一包果凍。
這時旁邊的年輕媽媽對我說:“你家孩子真懂事,聽勸。”然後,瞟一眼手裏領著的小男孩,“這個死強,不給買,不回家。”
從那以後,每次去商店,我都有意觀察孩子的購物心理和父母的態度。發現為什麼有的孩子聽勸,有的孩子不聽勸?關鍵不是孩子的欲望多強烈,而是父母的勸說方式和態度。
有個媽媽領著兒子進商店,孩子就喊,我要5個“戰鬥人”。媽媽很隨便地說:“什麼戰鬥人,買那個有啥用。”
“我就要戰鬥人,我要當大將軍布陣。”
“當什麼大將軍,考了雙百再說。”
“今天不買就不回家。”小男孩生氣地說,然後,蹲在地上怎麼拉也不起來。
他媽媽擰不過,氣哼哼地說:“跟你爸一樣,想一出是一出,買買買!”
如果家長不是順著孩子的意願去引導,而是否定孩子的需求和願望,無意中把孩子推到對立麵,激怒孩子,迫使孩子與父母對著幹。最後,麵對孩子強硬的對抗,父母不得不妥協,其結果,強化了孩子的欲望和對抗父母的能力。即使2歲的孩子,喜歡一樣東西,並想得到它,那種內在的衝動定會像脫韁的野馬,想拉住並不容易。所以,父母不要小看孩子購物時的欲望,更不要草率地妥協或粗暴地回絕。
孩子總是隨性要東西,每種需求都是率性而為。父母是由著孩子的性子來,還是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這件事看似與“智、情、財”三商無關,但卻影響“智、情、財”三商的早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