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教孩子正確對待錢(1 / 1)

傳統教育屏蔽兩大話題,一是錢,怕孩子被錢腐蝕,一是性,以為孩子無師自通,結果埋下兩大隱患,讓孩子對錢和性擁有強烈的好奇心。看看近年來媒體報道的青少年案例,錢犯罪和性犯罪的比例節節攀升,對錢和性的無知,讓孩子變得無所畏懼,甚至膽大妄為。

中國父母很少和孩子談錢,怕錢傷著孩子,傳統教育主張口不言錢。富裕家庭不和孩子談錢,因為父母覺得給孩子攢的錢夠花幾輩子,有足夠的錢等著孩子;貧困家庭不和孩子談錢,因為父母認為隻要孩子學習好,考上大學,將來找到好工作,自然就會有錢。就這樣,關於錢和財商啟蒙在很多家庭都是一片空白。

從前,齊國有個財迷,每天都夢想得到金子。一天,他去趕集,走進一家金銀首飾店裏,眾目睽睽之下,伸手拿起一塊金子,扭頭便走。店主大喊“抓賊”。巡吏聞聲趕來,抓住了財迷。

巡吏生氣地問:“你怎敢如此大膽,街上這麼多人,當著店主的麵,竟敢搶人家的金子?”

財迷說:“拿金子的時候,我眼裏隻有金子,根本沒有其他人。”

財迷的膽量從哪裏來?來自欲望和迷戀帶來的無知,因無知而無視,因無視而無畏,因無畏而自投羅網。早期教育時,必須和孩子說錢,錢從哪裏來?錢做什麼才有價值?

當孩子遇到錢,就遇到如何對待錢的問題。商品經濟時代,孩子天天看見錢在施展魔法,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和錢的關係,因為錢時刻關係著孩子的前途和命運。成也在錢,敗也在錢。不讓孩子接觸錢,不等於孩子對錢沒欲望;不和孩子談錢,不給孩子正能量金錢觀,孩子就會放任自流,甚至走兩個極端,要麼有錢揮霍無度,要麼無錢攔路搶劫。

廣東東莞有3個學生一次賭球就輸了100多萬元,引起學校和社會震驚後,才發現有上百名學生參與豪賭,其中有個“富二代”,因賭球輸了147萬元而失蹤;而黑龍江阿城號稱“飛簷走壁大盜”的犯罪團夥成員皆出身貧寒,最大的才12歲,最小的隻有8歲。

媒體天天爆料被錢拉下馬的高官,成為錢奴的名人,擁有高學曆被騙或行騙掉進金錢陷阱的年輕人,為什麼他們不偏不倚都栽在錢上呢?

這些悲劇看似是社會問題,其實根源來自家庭沒有財商引導,這些惡果出在成人的身上,根卻紮在早期教育的缺失。如果追蹤他們的童年生活,會發現一個事實:他們小時或極度貧窮,窮怕了,見錢眼開,貧窮埋下了有毒的種子,比如:原鐵道部部長劉誌軍;或被錢寵壞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追求享樂和奢侈,比如:原中石化老總陳同海。他們都從高位被錢拉下水,最後變成階下囚。

錢是什麼?要和孩子討論。為什麼中國人忌諱說“錢”,而喜歡說“財”。見麵問候“在哪兒發財呢”?拜年話隻說“恭喜發財”,從不說“恭喜發錢”,門聯橫批隻寫“財源滾滾”“財源廣進”,從沒見過“錢源滾滾”“錢源廣進”之類的詞。可見“錢和財”不是一碼事。

為什麼我們大張旗鼓地說“財”,卻偃旗息鼓地說“錢”呢?

其實,一個“財”字,即說清了錢的來路,也指出了錢的正道。古人把財商智慧藏在“財”字裏。財“從貝從才”,貝代表錢,古代用貝殼做貨幣,一個人要想有錢,必須有才,要想“發財”,必須靠勞動,靠才幹,比如:會種田、會養殖、會表演、有發明創造等等,任何技藝才能都是本領,都可以掙錢吃飯。所以,幾千年來,一直流傳一句話,“家有千坰地,不如身帶藝”。

有才幹才會發財,才是本領,可以終生隨身攜帶,財總是隨著才幹而來,一夜暴富和靠拚爹都是過路財,不會持久。

錢從勞動和創造中來,樹葉本來跟錢無關,但經過人的勞動和創意,樹葉竟然能變成錢?比如:茶樹葉變成茶葉在世界流通,成為中國的國家臉譜;桑樹葉通過喂蠶,蠶吐成絲,織成布,創造了絲綢之路。再比如:泥土通過創意勞動,燒製成陶瓷,有了光輝,成了中國的世界名片: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