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好好溝通,兩人更親密(2 / 3)

會產生這種意見不合的情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原因1:男女溝通時的訴求不同

我的感覺是,很多女性隻是希望借由對話尋求共鳴。

希望眼前的對象,對自己工作中的辛苦或是討厭的上司、令人困擾的客戶,能夠和自己產生共鳴,才會發那些牢騷。她們並不是想找人商量如何解決或應對,隻想把發生的事講出來,希望對方認同“在那麼險惡的環境裏,你真的很努力”。

但聽到她發牢騷的男性卻習慣於“提出問題就要解決”的思考模式,以為太太找他是為了商量如何解決問題,就提出了“在這種情形下就那樣做”諸如此類太太根本沒有要求的建議。於是,雙方在溝通上便出現了落差。

這種溝通落差,還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先生除了給建議外,還會想到,“這種小事情就發牢騷,她想必很討厭工作吧!或許她想要辭掉工作”。接著,先生又會想到,“假如她辭掉工作,家計就隻能靠我支撐了。我得趁現在多拚一點,盡早出人頭地才行”。於是更加埋首於加班。但太太卻根本不知道先生是這樣的想法,家事、帶孩子的工作全落在她一個人身上,對於遲遲不回家的先生愈來愈感到焦躁……

彼此在溝通上的落差,會在家庭內引發這樣的惡性循環。

原因2:女性麵對問題時能夠參考的“範本”太少

夫妻“意見不合”的另一個因素在於“男人無法體會女人在職場中的處境,因此對於她的辛苦無法產生共鳴”。

無論從父親那一輩或是職場、上司身上,男性都可以找到許多持續工作下去的範本。工作上碰壁時,也很容易在身邊找到曾經克服過相同考驗的人。在社會上也是,雜誌或書籍中介紹的精英人士也幾乎以男性居多。有這麼多前輩的經驗可供參考,男性很清楚在克服眼前的障礙後可以看見什麼樣的未來景象。因此,稍微碰到一點挫折,他們都能夠毫不氣餒,不至於影響心情。

但女性能夠參考的範本就很有限了。她們的母親那一輩很少有人工作直到退休;在職場裏持續工作至今的女性前輩,也多半是犧牲了其他層麵、全心投入在工作上的人,再不然就是能力特別出眾、令人難以親近的超級女強人……無論人數與類型,女性能參考的模板,都比男性少得多。

認真投入工作的男性,在聽到太太或女部下的牢騷時,或許會覺得“太天真”、“對工作不夠認真”,而無法感到認同。

但多半時候,女性之所以向先生或身邊的人發牢騷,並不是因為對工作不夠認真,也不是因為她們精神軟弱。她們隻是因為身處於沒有範本可參考的環境中,在麵對一個接著一個的阻礙時,因為不了解前方有什麼存在而感到不安。這樣的情形,就算在日常工作中,也會在男女之間造成很大的差異。

男性大多不容易察覺這種差異。事實上,每次我在研討會場合講到這類內容時,女性都會產生很大的共鳴,男性大多表示“從沒想過這個層麵”。

太太有工作或是有女部下的男性,請試著發揮想象力,想象一下當女性身處這種狀況時的心情。先生要知道,太太發牢騷不表示她無心工作;太太發完牢騷後也要告訴先生,“我還是會很認真工作”、“我還想繼續工作”,不要覺得難為情。這樣的話,先生相對也會更尊重太太的工作了。

利用技巧讓另一半“別再這樣做了”

結了婚一起生活後,我想一定都會出現“希望對方這麼做”,或是相對的“希望對方不要再這樣”的事情吧!

舉個小事當例子:“隨手關燈”。

以前我也經常對我先生念叨:“這樣子不環保,也很浪費電費耶。你可以多注意一點嗎?”但即使我已經多次發脾氣說:“不是講過要隨手關燈嗎?”他都隻是回答:“知道了,下次我會注意!”卻不見有任何改善。

察覺到這一點後,我重新擬訂了作戰計劃。

我認為,他之所以沒改變行為,是因為他腦子裏雖然知道我的指責是對的,但被我念的負麵感受卻留在了心裏,他為了忘掉那種感受,就連“隨手關燈”也一並給忘了。

於是我決定,隻要他把燈順手關上(就算是碰巧也無妨),我就要好好誇讚他一番。我多次誇他:“啊,你今天都隨手把燈關了嘛,太好了!謝謝你!”

他的心裏就留下了“受到稱讚”的正麵感受,“要隨手關燈”也就一並留在記憶中,後來他就漸漸學會要自己隨手關燈了。

就算隻是生活中的小事,夫或妻很容易把目的放在“讓對方認同我的主張是對的”,但其實真正重要的應該是“改變對方的行為”。就算當場讓對方服輸,就算對方向你道歉,隻要他的行為沒有改變,就毫無意義。

出於這樣的想法,以下我來稍微介紹一下自己在嚐試錯誤後學到的方法。

以“稱讚”取代“責備”

基本上,想改變對方的行為,“稱讚”會比“發怒”有效。不要責備對方“沒有做什麼”,而要在他“做了你希望他做的事”時稱讚他到連他也覺得訝異的程度。一開始或許自己也會有些難為情,但請相信效果是非常好的。即便是大人,也沒有人會討厭別人稱讚自己。

隻要對方感受一好,行為自然就改變了。可以先就對方已經做到的層麵稱讚一番,再接著說“隻可惜這裏沒有做好,下次再挑戰看看吧”,這樣不但對方容易聽進去,自己的心情也會變得很好。

從孩子的立場出招

夫妻都在工作時,很容易會在家事或帶孩子的工作分擔上出現“比忙競賽”——兩人競相說“我比較忙”。此時不妨善用一下孩子的立場。

以前有個朋友很煩惱:“我先生平日偶爾會休假,卻不幫我去托兒所接孩子。”我問她:“你是怎麼請你先生去接孩子的?”她回答:“我就說,今天你休假,換你去接孩子!”

我給她的建議是,“那樣講一定行不通的。你可以試著從孩子的立場講講看,像是‘××(孩子的名字)說,想要爸爸去接他哩。上次你去接他時,他可開心了!’”隔了一星期,她把結果彙報給我知道:“小室小姐,我先生很爽快就去接孩子了!”

通過讚美對方啟動兩人互動的“良性循環”

向對方提出要求時,對方能否聽進去的關鍵在於,雙方是否存在互信的關係。

在職場中,你有沒有碰過如下的情形?

上司對平日沒有做好溝通的部下發脾氣。聆聽上司訓話的部下雖然露出乖乖聽從的表情及反省的神色,事實上心裏卻充滿了“怎麼突然挨罵”的怒氣與驚訝,根本沒有多餘心思聆聽上司講什麼。結果,日後部下的行為還是依然故我……

很遺憾,“講了就會改”的想法,隻不過是訓話那個人自己的誤解而已。

希望對方聽進去並且改變行為,平常就必須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很重視他”、“自己很尊重他”,透過溝通建立雙方的互信關係。

在這樣的溝通下,部下才能理解“為何自己必須改變行為”、“為何改變可以促成自己的成長”等等,進而改變自己的舉止。

當然,這樣的情形,也適用於家人或夫妻之間。

太太經常會感歎:“我明明很努力做家事、帶孩子、工作,先生怎麼都不稱讚我?”但是仔細觀察這樣的夫妻,做太太的,多半也沒什麼稱讚先生。

請各位要有一種“己之所欲,先施於人”的心情。

太太可以稱讚先生“那條領帶,很適合你耶”、“謝謝你幫我倒垃圾,你幫了我大忙”之類的話,什麼事都可以。出於本能,人隻要得到什麼,就會回報什麼。假如別人稱讚他十次,他一次也沒有稱讚回去的話,心裏是會不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