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雲遊(2 / 3)

2013年7月初,了悟從佛學院畢業後便一直在路上。出發的時候,他放棄了佛門衣食無憂的優厚的條件,沒了衣單費,又拒絕接受信眾的供養。隻帶了五百塊錢上路,一路上靠在寺院掛單維持生活,但有時卻不得不露宿街頭,有一次險些餓暈在路旁。

後來到了廈門南普陀寺,因緣不具足,無法掛單。人生地不熟,沒錢沒友的他偶然聯係到孫哲,沒想到孫哲爽快地答應了。孫哲也不管他們隻是一麵之緣的陌生人,甚至把房間的鑰匙交給了他。而他一住就是半個月。

我在思考,二十四歲的沙發主孫哲,他的人格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轉眼,我在孫哲這裏,已住十多天了。因為,住在他這裏,實在太舒適了,沒有一點拘束(在十天前,我們還完全陌生)。我是一個十分拘謹的人,每到一個地方,不到萬不得已,我從來不打擾朋友,更不會去人家的家裏住,總感到給人添麻煩。對方越是客氣,我越感到別扭。

為什麼能在孫哲簡陋的小窩裏住上這麼長時間?因為,我沒有感覺到,這是在別人的家裏,我想怎樣,就怎樣。

為何?這就是孫哲的目的。

他希望每個來住的沙發客,都沒有“我是客人”、“寄人籬下”的念頭。

孫哲自己呢,也不把自己當做房子的主人。

“這個房子,就是大家來,誰來住都是家,誰來都可以住。”孫哲這樣說,他也做到了。要知道,這非常不容易。

孫哲淩晨一兩點下班,上午需要休息。曾經有個脾氣古怪的美國老人住在他這裏,每天早上四五點起來,沒有禮貌,活動的聲音很大。孫哲說:“那時,我如果以主人心態,這是我家,那我就無法睡眠。於是,我就把自己也當做沙發客,就心安了,就睡著了。另外我也勸慰自己:其實還是不困,困極了,什麼條件下都能睡著……”

我無法不去思考,孫哲的人格是怎樣形成的。

這些天,我也發現,孫哲的經濟狀況非常窘迫,一貧如洗。這房租八百元,他工資兩千多點,而他是8月來的廈門,沒拿上兩個月工資,卻交了5個月的房租。所以,其緊張程度可想而知,需要借錢度日……所以,他也毫不客氣地說:請我吃個飯就行,十元的就可以……

今天是周六,孫哲在教兩個學生彈吉他,當然是免費教的。之前我和大家介紹過,孫哲說,我就這麼一間房子,一張大床(他自己睡地鋪),會彈點吉他,就都與人分享了……

我不得不懷疑,孫哲的人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我父親來電話說:“兒啊,這個孫哲真是太太了不起了,他比你們佛教徒還佛教徒……”

上麵的文字,了悟發在了他的微信朋友圈裏,這是了悟的真心感受。他說,他甚至開始質問自己的僧格,作為“大慈大悲的出家人”,“觀音菩薩的弟子”,在孫哲麵前,隻有汗顏。了悟說:“接觸孫哲,這一定是觀音菩薩的點化,他直接影響了我的佛化人生,完善了我的僧格。從這第一點說,孫哲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不久,孫哲收到一台筆記本電腦,這是一位叫靈想的小師父寄來的。因為靈想法師看了了悟的微信後深受感動。

電腦有點小毛病,需要維修一下,可孫哲身無分文,還時常舉債度日,沒錢維修。而且,孫哲房間的筆記本電腦自己幾乎是不用的,他是留給前來留宿的沙發客們查詢線路、上網用的,可以說是公共的電腦。如果電腦不能用,對孫哲倒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可對留宿的沙發客就很不方便了。孫哲為此很著急。

得知孫哲的困境,了悟在微信上呼籲善良的人們能給孫哲一些幫助。沒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個浙江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居士給孫哲的賬戶上打了五百塊錢。還有一位叫金國的貧困大學生,看到微信後,把打工得來的一百元寄給孫哲維修電腦……

愛,開始傳遞。

我問了悟:“你為什麼不接受供養、捐贈,卻要讓別人去捐贈幫助孫哲,還寫下那麼一大段的文字?”

了悟說:“參學這一路上,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孫哲。佛教講慈悲心,利益眾生。我在寺院裏隻是度己,可即使我在佛學院學習六年,耳濡目染,研習佛法,可到了孫哲麵前還是自愧不如。我時常問自己,自己能把房間的鑰匙交給一個陌生人,不去說別人的缺點,自己窘迫到極點還不忘幫助別人而不圖回報嗎?我想縱然大修行之人,也很難做到,更何況是一個二十四歲的少年。修行是一點點學會慈悲,學會放下,可孫哲天性就是慈悲放下之人。他是活在人世間的菩薩。”

“這個讚譽會不會太高?孫哲也隻是一個愛玩、單純的大男孩。怎麼能和菩薩相提並論呢?”

“不會的,菩薩有三十二相,以不同相教化眾生,給予眾生方便之門。星雲大師曾說過‘人間佛教’的理念。隻要有菩提心,世上人人皆是菩薩,人人具有慈悲之心,世間處處皆是淨土。佛陀也曾說:‘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星雲大師教導眾生:拜觀音,求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孫哲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