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雲遊(3 / 3)

我不由得再次想起了孫哲,那個曾經為我們彈《蘭州蘭州》的陽光少年。但如今從了悟和尚那裏看來,他儼然是菩薩化身。

孫哲的流浪漂泊,在了悟看來,跟他的雲遊性質相同,一路隨心所欲,從來不問下一個地方。喜歡便留下,膩了便離開,從不去期望占有什麼,從不妄圖去幹預改變什麼,隻是隨情隨性,隨任自由,隻是按照萬物的本真和自然的麵貌發展。自己所做的隻是把家留給下一個需要它的人,幫助每一個他力所能及幫助的人。這就是慈悲心,即心即佛。

我不由得重新審視下這個和我年歲相仿的少年,心底流露出無限的愧意和深深的折服。

“那些不理解你、詆毀你的人,怎麼辦呢?”我問了悟。

“眾生皆是菩薩,是佛。可惡可恨之人從來不存在,隻有可惡可憎之分別心。人在世間修行,給予你痛苦的便是給予你修行提升的機會。同樣,他們也是度人之人,也是佛,是菩薩。”

“那你的父母呢?他們也讚成你出家修行?”

“我的父母很開明,他們覺得人活一世,不在於能為小家創造什麼價值,而在於在一個更廣闊的天地為芸芸眾生做一點點善事,那便是無量功德。他們也都是在家的居士,他們年紀大了,不能像我一樣到處雲遊,可他們時常關注著我,心是和我一起的。”

“為什麼不留在寺院,那裏才是修行的地方?”

“在寺院裏接受著供養,條件優厚,出來是想體驗真正人世間的苦難,才能了解作為佛弟子,到底要做什麼,眾生需要什麼,學習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才有的放矢,荷擔如來家業。”

“現在僧人的生活都是怎麼樣的?”

“給你介紹下靈想師父吧,他十六歲出家,在寺院長大,他應該體會更深。”

我聯係到了靈想小和尚,一個22歲的小師父。可愛,單純,他讀過很多的書,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經常用自己的衣單費買書寄給那些想讀卻買不起書的學生們,前後已花去上萬元。

靈想和尚告訴我:“我和了悟一起考入普陀佛學院,我們一個寮房,生活了四年。畢業,了悟放下就走了。我也馬上就和寺院告別,到更廣闊的社會上去體驗生活。”

“幹嗎要離開寺院那麼好的環境?”我不解地問。

他說:“寺院是很好,可是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其實和社會上一樣。但寺院最大的特點就是安逸,我的崗位特殊,佛門叫‘福報大’,每個月收入萬元。可錢來得容易,卻總不知道珍惜。我想去外麵的世界去看一看,看我到底是適合在哪裏。說不定哪天我還會回到原地,可起碼,那是我自己真正順從內心做出的決定。”

“那你到社會上會不會不適應 ?”

“說實話,我讀過很多書,看似懂很多道理,可真正要離開的時候還是很害怕,根本不能做到‘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隻是,我不是像了悟那樣去雲遊四方,也不是像你們一樣去旅行,而是去工作,在社會上自力更生。”

“其實不管是旅行,遊方還是去工作,都是一條雲遊之路。接觸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用心去發現這個社會的美,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不斷地成長,這就夠了。”我若有所悟。

他給我發來一個大大的笑臉:“你會不會有天也出家?”

我說:“如果有出家的緣,出家倒也無妨。世上的事總是說不清道不明,誰又猜得透命運呢?目前我自己時常看一些佛經,經常聆聽佛陀的教誨,也算是自性皈依吧。其實,能在世上去幫助更多人,在家出家又有什麼區別呢?世上有像了悟這樣有理想的佛門弟子,也有像你這樣不諳世事的小和尚,有孫哲這樣閃爍著人性光輝的小人物,有我這個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還有更多善良的人們,一起讓這個世界更美麗,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那不是挺好的事?”

“麵包和饅頭,相對來說,喜歡麵包的人肯定多於饅頭的。可麵包隻有那麼少,我隻希望我能是那個把麵包留給世人,自己當啃饅頭的小人物便好。世間的浮浮沉沉,我隻以一顆小小的心謙卑前行。”

“希望你的生活之路能讓你更加淡然,遇見你們,真好。”我微笑著說。

“錯了,不是‘生活之路’,而是雲遊之路。我們都在人生這條路上緩慢地走著,渡己渡人。”

“哈哈。”我們都笑起來,心領神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雖然時光會流逝,可孫哲、了悟、靈想的笑容依然印在我的腦海中,經久不散,那是無言的慈悲,在前行的路上綻放出芬芳的花香。

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自性流露。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