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蔣廷黻:怎奈何陰差陽錯(7)(1 / 1)

不久,翁文灝便來看蔣廷黻,一方麵翁是出於公務,傳達蔣介石的意思,希望他能接受任命,出任斯職;然而,作為私交好友,翁另一方麵又警告蔣廷黻,“那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勸他再花點時間考慮考慮。

可是,蔣廷黻不僅是頭“瓷器店中的猛牛”,也是一頭“隻顧埋頭幹活的老黃牛”,任勞任怨,從不畏首畏尾,對他而言,首要的是國家命運,而絕非個人前途。很快,他便整理行裝,北上赴任,人生中第一次開始擔當“張騫”的角色。

再進中樞

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零四個月,待到1938年他回到中樞,重新出掌政務處長,依然我行我素。包括老好人翁文灝在內,經常會遭到蔣廷黻的責難。朋友們隻能連連搖頭:“廷黻的湖南脾氣又發作了!”然而等待蔣廷黻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蔣廷黻發現一般人普遍抱怨征兵。經過調查,蔣認為現行的征兵製度存在極大的弊端,雖然鄉村損失了100名生產者,但是平均能到前線的士兵最多隻有25名,大部分人都利用機會從營房或行軍途中逃亡。然而當蔣廷黻去詢問負責兵役的主管時,得到的解釋卻是另一番粉飾太平的說法。於是回到重慶後,蔣主張把征兵的數目減少一半,將薪餉增加一倍,以加強軍隊戰鬥力。然而他的一片苦心從軍政部長何應欽那裏換來的答複卻是:“蔣廷黻神經不正常!”

薛嶽在湖南任省主席的時候,時常慫恿部下在省內大肆搜刮,挪用公款。蔣廷黻在湖南省考察報告中,曾指出省府用於公共衛生方麵的錢還不到預算的百分之一。薛嶽立即拍電報予以還擊,譴責蔣廷黻歪曲事實。聲言自己已在七月份增加了25萬元的公共衛生經費,證明自己對人民福利的重視。蔣廷黻向蔣介石說明實情:自己提交的報告是根據五月份的情況編擬的,即使薛嶽增撥款項,其數目對於湖南百姓的保健而言,仍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的。蔣介石卻出於息事寧人的打算,笑著對蔣廷黻說:“你該知道,你們的報告正在發生效果中。”

珍珠港事件後,翁文灝請求特別撥款7000萬元在重慶建設一座新煉鋼廠,蔣廷黻表示讚成。為了確定計劃的可行性,蔣廷黻特意拜訪俞大維將軍,經過俞的解釋,才明白由於工人和燃料所限,實無再開設新廠的必要。於是在行政院辯論此提案時,蔣廷黻主張放棄該計劃。然而,財政部長孔祥熙卻要充當和事佬,采用中國傳統社會裏那套慣用手法,先對翁文灝的忠於職守大加讚賞,接著又說明財政部的困難。然後,轉過來又誇了蔣廷黻幾句,如同拉架勸和一般。最後孔做出一個幾乎令蔣廷黻氣炸肺的決定:“因為你們一方要撥七千萬,另一方認為一分錢都不能撥,我不偏袒你們任何一方。我決定撥四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