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胡適之母馮順弟:是慈母,更是嚴師(3 / 3)

馮順弟雖然對胡適很嚴格,但他從來不在別人麵前懲罰孩子,總是找恰當的時機教育他。這說明了馮順弟對孩子的尊重和愛護。林肯曾說過:“一滴蜂蜜比一滴苦汁能吸引更多的昆蟲”,人類也是如此。若希望一個人讚同你的目標,首先要使他相信你是他真誠的朋友。這其中要有一滴蜂蜜吸引住他的心,你一旦獲得了他,你便會發現使他信服你的目標並不難。這滴蜂蜜,就是家長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信任。相反,你若專橫地幹涉他的判斷,指責他的行為,他便會從內心關閉與你交流的通道。這時,就隻能說,你的教育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你的努力一定是徒勞的,而你的教育也隻能是一廂情願的教育。

懲罰以後的鼓勵更能讓孩子感覺到對他的懲罰的真正意義--不是指責,不是遺棄,而是幫助。父母的這種做法有利於幫助孩子徹底改正錯誤,樹立信心、重塑自我,從而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不傷及孩子自尊的情況下,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呢?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一定不能傷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是教育的原則。打罵雖然暫時可以奏效,但打罵可能傷及孩子的自尊心,一位家長朋友說得好:“孩子小時你打他,他沒辦法,等他長大了,他第一個要報複的就是你。”再說,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完全可以不傷及他的自尊心。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尊重孩子。我們在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應注意:糾正的是不良行為,而不是不良的孩子。沒有不良的孩子,隻有不良的行為。其次,不要用過激的言詞。孩子在玩,不過來吃飯,可以說:“你幹嘛呢?爸爸媽媽都在等你了,一會兒,菜飯都涼了,吃了會肚子疼。”不要說:“你再不來吃,就不給你吃了。”(實際你是不會這樣的,何必這樣說呢?)特別是,不要造成孩子的直接頂撞。直接頂撞起來,雙方都不好下台,而馮順弟更多的時候則是用嚴厲的目光、耐心地講道理等獨特的方法來教育胡適的。這也是現代家長值得借鑒的地方。

把善留給孩子

在與母親一起生活的9年中,如果說母親的嚴格教養使胡適養成了嚴謹踏實的作風,那麼,母親對人仁慈、溫和的性格則造就了胡適寬宏待人的好脾氣。

孩子的性格受父母的性格和行為影響很大。“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不僅僅是對父親來說的,也同樣適用於母親。母親的言傳身教同樣對孩子的性格品德具有深刻的影響。童心的真善美,是在感知世界、體驗生活的一係列過程中養成的。因此,母親馮順弟的慈善性格和待人接物的行為對胡適的品格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

大海靠一滴滴水彙集而成,愛的殿堂靠一沙一石來構建。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憫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兒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別人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兒童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比如,公共汽車上,家長對孩子說:“你看,那個阿姨抱著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她們坐到這裏來吧。”鄰居阿婆年老生病,家長帶著孩子去探望問候,幫阿婆做事。再如,有人缺錢做手術,生命垂危,家長帶孩子去捐款,獻上一份愛心……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麼同情、關心、幫助人的,對於培養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不過的了。

同情和伶憫實質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難受擴大到別人身上的結果。因而經常讓兒童把自已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景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可以使兒童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家長啟發孩子:“想想你摔倒時,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難受,快去扶起他,幫他擦擦臉。”如果某地發生災情家長可引導孩子:“那裏的小朋友沒有飯吃,很餓,沒有衣服穿,凍極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裏,會怎麼樣?”“現在我們去捐幾件衣服,捐些食品給災區的人吧!”

隨著孩子的長大,還要逐步擴大教育內容,教育孩子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事業、熱愛人生……

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就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就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