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的。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他的同伴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失重穿行於月球表麵,尋找登陸地點,他們隻有幾秒鍾迫降停留的時間。此時他們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地表狀況複雜,而他們的燃料又極其有限,月球表麵岩石和大塊巨石密布,要想安全著陸幾乎不可能。奧爾德林擦了擦頭上的汗水,看了一眼氣壓表,又看了看地形,明確地向阿姆斯特朗發出最後通牒:盡快確定著陸地點——要快!
可是,阿姆斯特朗看起來冷漠沉著。他根本沒有時間聽人指手畫腳。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燃料即將耗盡,他們隨時可能因失重死亡。 阿姆斯特朗冷靜地想出了一個策略。他讓奧爾德林將剩餘燃料可支撐的時間以秒倒計時,並大聲喊給他聽。
奧爾德林照他的話做了。
“70……60……50……”
奧爾德林一邊喊,阿姆斯特朗一邊仔細勘探月球堅硬複雜的地表。
“40……30……20……”
複雜的地形不給阿姆斯特朗絲毫機會。
隻剩下10秒鍾了。此時,一片銀色的空地出現在地平線下方,就像一片綠洲。阿姆斯特朗趕緊抓住機會。他的注意力迅速緊繃,熟練地操縱著宇宙飛船,像獵手接近獵物一樣駛向目標區——唯一一塊方圓幾英裏的空地。他圓滿地完成了著陸任務。這是人類的一大步。然而毫厘之間,他們假如失誤就可能釀成太空史上一次重大的災難。
拆彈專家的秘密武器
以上發生在太空中的不可思議的事件正是我們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的縮影,在這裏,成功和災難隻有一線之隔。然而這一次通往災難的道路被封鎖了。尼爾?阿姆斯特朗在壓力之下的冷靜,挽救了一場宇宙開發史上的災難,並成就了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不僅如此,隨後的報告顯示他的心率正常,而且他在整個過程中沒有流一滴汗。也許對他來說,宇宙飛船在月球上著陸與在加油站加油並沒有什麼兩樣。他是一個心腦血管發生了一些奇異變化的天才嗎?科學顯示,並非如此。
20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的研究員斯坦利·拉赫曼(Stanley Rachman)對拆彈專家進行了研究,他想知道在這個高風險行業裏,到底是什麼把人們區分出了優秀和平庸。所有的拆彈專家都不是平庸之輩,否則他們早就死掉了。但拆彈專家到底具備哪些普通技工不具備的品質呢?
為了查明這一點,拉赫曼找來了一批具有10年以上從業經驗的拆彈專家,然後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是在工作中獲得過勳章的,另一組是沒有獲得過勳章的。之後他對他們在進行高專注度工作時的心率進行了比較。
研究結果令人驚訝。雖然所有專家的心率都很平穩,但獲得過勳章的人身上出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的差異——他們的心率居然降低了。一旦進入危險區域,他們就會處於更加冷靜的冥想般的專注中——這是一種人和設備合而為一的意識狀態。
接下來,拉赫曼揭示造成差異的原因:自信。測試發現,獲得過勳章的專家比沒有獲得過勳章的專家更有自信。
是自信激勵了他們。
斯坦利·拉赫曼是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心理學家,他的調查結果引起了爆炸性轟動,就連他自己都表現出了擔憂:我們是不是應該密切留意下拆彈專家?不過,他的結論似乎也非常明確:“拆彈專家因勇敢無畏而獲得表彰,所以他們不會產生心理異常行為或反社會行為。”他指出“精神病態者比較重要的特征包括不負責任和衝動”,但在他的研究中,拆彈專家們沒有這些表現。
然而,貝琳達·博德和凱塔琳娜·弗裏鬆2005年的調查證實,精神病態罪犯的一些特征在商界更為普遍。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態者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完全未被馴服,野性未改。在一係列精神病態特征中,隻是“反社會”的方麵,包括衝動和不負責任等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造就”或“毀滅”了精神病態者。例如這些特征的程度不同,最終就可能導致他們墜入深淵,或者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