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文質彬彬的外形氣質,穿著幹淨得體也不失樸素。G的父母共同經營一家上了一定規模的生物科技公司,他們都是恢複高考後的大學生,正趕上了中日恢複邦交正常化。他們都留學日本,並在日本發展自己的學業和事業,而G正是在日本出生的。
谘詢師:我理解你們的苦楚。你們的孩子時不時想要自殺。我會和你們共同麵對,但首先需要控製G的自殺觀念,好嗎?G父母頻頻點頭,谘詢師相信,這對他們是最迫切的需求。父母在麵對孩子痛苦時更多是充當救火隊員,隻希望盡力挽救,卻很少自覺地為孩子前置一道強固的預警係統,去預防問題的發生。谘詢師: G很關切地詢問他能否好起來,其實他能這麼問非常棒,不知兩位有沒有跟我同樣的感受。你們的孩子很向往好轉,這是任何心理疾病得救的關鍵。但目前G正陷入許多困境中,感到人生沒有意義,做什麼都很難,想什麼都痛苦。這些往往是因為他自己喪失了自控力,做什麼都是別人的意願,而別人的意願又都違背自己的真實想法。他的心理疾病正是因為精神需求以及許多欲望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滿足,這就是他的重要心理病源。我不知道你們對我的這些看法有什麼感受?
G父:您說得對,我同意這個判斷。
谘詢師:我能了解一下他精神科治療及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情況嗎?
G父:他是2007年開始持續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也住過院,做過多次電擊治療。G父所說的電擊治療,簡稱電療法,也稱電痙攣療法。顧名思義,就是以電擊腦部的方式來引發意識喪失和全身痙攣(抽搐)。當精神科治療嚴重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患、精神分裂症時,在所有藥物和心理療法都無效的情況下,這是可以選擇的物理療法。很多人認為它會造成心智功能的傷害。目前電擊療法一般是先麻醉,因此病患在治療過程中不會感覺到痛苦和不適。影片《飛越瘋人院》及《美麗心靈》中電擊的殘酷場景是未經麻醉的直接電療,在大部分國家被認為是非法的,但在一些國家仍被用來對付不合作的精神病患,甚至有泛化使用的普遍現象。谘詢師:G有對你們表達他在電擊後的感受是什麼嗎?
G母:那種感覺很糟糕,很恐懼。
G父:但這種情況怎麼辦呢,我們也是沒有辦法啊。
谘詢師:我能理解你們的無奈。好在G開始有了強大的健康意願,他說自己的要求不高,隻要像正常人一樣。我問正常是什麼樣的呢,他說正常人就是想做什麼就能去嚐試做什麼,這可能就是我們要去達成的治療目標。其實他現在在形式上已經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了。但一定還有某些事物阻礙著他,這就是心理阻礙。我們要共同探究他的心理阻礙。我發現他對父母有一些刻板印象,即父母是無法改變的了,而父母又把改變的責任都推給他,他感覺壓力更大。他的想法與你們的觀念恰恰是對應的,你們是否也可以作些反思,關於在孩子擺脫心理障礙的路途上,父母能做哪些改變。
G父:我們會配合的。
谘詢師:好的,我繼續介紹我對他的一些觀察。G和我談話時表現得很壓抑。這種壓抑既可能來自於家庭的道德教化,也可能來自於自身的道德歉疚反應。這些都轉化為他的自我約束,他想和正常人一樣,但處處是陷阱和阻礙,簡單不過的“正常”在他那裏卻難以逾越。他的腦子裏隻有別人的目光或評價,替代了自己的欲望,他表現出的就是拘謹、緊張和僵硬。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能獲得相應的自由,就能擁有對應的成功。比如父親有自己的事業,在社會上獲得了成功,這可能就源於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著相應的自由,想做什麼就能嚐試去做,雖然吃過苦,但人最大的苦就是自由被限製和思想被禁錮。而這樣的經曆,對你的孩子,對所有的孩子來說,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你們的孩子又有著不一樣的經曆,他一定目睹和經曆了一些挫折和痛苦。他被限製的自由和禁錮的思想恰恰來自於他的這些痛苦經曆。
G父:應該是這樣。人類在成長早期,由於自我的認識還沒有完成,所以這個階段都是從重要他人的身份中去尋求認同和安全。這種對他人無條件和無挑剔的關注就容易從他人的角色缺陷中獲得同化感,也就是你的錯就是我的錯。這對“錯”的判斷也來自於他人的態度或評價,然後又產生“你不幸是因為我存在”的自責感。這就是在關係衝突下產生的自我道德歉疚反應。在父母的問題中,父母對孩子來說都是重要他人,如果父母雙方的關係趨於緩和,孩子就會減少這種道德歉疚反應,如果衝突越大,並且暴露於孩子麵前,那麼孩子的這種道德歉疚反應就愈大。谘詢師:父母親在G治療過程中,能否做到減少對他的這類刺激?我的意思是說,在關係上盡量在G麵前保持一致性,而不要把矛盾呈現出來。起碼是現在這個階段,對G的治療是有輔助作用的。這樣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