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恐懼與自我(1)(3 / 3)

G:對,對,對!完全正確。

谘詢師:當我們脫離了這種規則化的桎梏和製約,擺脫別人引導的時候,當自己的命運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上之際,你卻無法駕馭這個命運了。

G:完全對。

谘詢師:好!那麼就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從小開始依賴別人,在依賴的過程中,別人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同時,他的每一步也都是學習。最終當別人的指揮棒交還到自己手上時,用這種方式操控自己。你現在碰到的問題是,當你爸媽控製你的時候,你感覺是痛苦的;老師控製你,你也是痛苦的,因為痛苦了,所以你漸漸對他們的行為一律封殺或否定。但問題緊接著來了,你排斥了他們的控製,也把他們帶給你的經驗和方法排除在外。最終,當你自己發展到該自己掌握命運的時候,突然發現方法不夠用了,每一步都感覺不夠用,於是又開始遲疑和迷惘了。

G:是這樣的。(沉思)

谘詢師:所以今天到這裏來,約好了1點鍾來,你發現又進入了另外一個被控製下的不自由(笑)。但你按照這種標準去做的同時,總得有一個做的理由吧。是什麼呢?

G:我得來治療心理困惑,得到你的幫助,讓自己變得更好。

谘詢師:看來你認同這樣的被控製是嗎?其實你發現何止是你,你不覺得我也在被你控製嗎?這個時間規則是我們共同要遵守的,你來我也得來。同樣,老師給學生布置的所有的規則,貌似是對學生的控製,但也是對自己的,布置的作業畢竟也是自己一件件批閱的,學生隻需要做自己的一份,老師卻要同時批閱全部學生的,一個學生被幾個老師控製了,但一個老師卻被更多的學生控製著。類似的情況你也會推理了吧。比如員工和領導等。

G:嗯,領導管理員工,總是覺得員工被領導控製了,其實領導要管理有效,當然也是全身心地處於員工的“控製”中了。這點我能體會,我父親開公司就特別忙,我深切覺得他被事業“綁架”了。謝謝老師,關於控製的問題,我搞明白了。

谘詢師:當然了,控製與被控製也分有效和無效,以及效果大小的問題。任何互動過程隻有產生更多的美感和快樂才能刺激人們更多有效的行為。我有一個說法就是“讓你做一件事,一定讓你快樂”。因為不快樂,你是做不好的。如果你不想讓一個人做一件事,你就讓他不快樂。我們把這種事情稱為懲罰。而你想讓他做好一件事情,就要有獎勵。

G:我的不快樂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吧。曾經控製我的人沒有讓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控製本身沒有問題,看來是他們控製的方法出問題了。

谘詢師:我太欣賞你的悟性了。 人們在被控製中學習自我控製的方法,之後再去掌控自我並等待控製他人的機會,這種法則在人類乃至動物界生生不息。有效的控製是建立在科學和合理的基礎上的,評價的依據隻是被控製方的體驗和感受。這是任何控製者都需要注意的。而谘詢師用這一段關於控製論的辯證話題,幫助G調整了關於他對老師的教育方式存在的認知偏差。

谘詢師給G一些對他認知有幫助的心理測試,以幫助挖掘他的核心認知和理念,經過測試,結果反映G是一個非常期望獨立的人。谘詢師:你內心有一個獨立的願望。

G:是,但我經常不知道怎樣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谘詢師:看來你得設立一個正確的標準,但標準是什麼呢?

G:是,我之所以信基督教那麼深,就是因為我希望它能給我一個指路燈和標準,後來發現這行不通。他人的意見我不聽,但有時又想聽一聽,因為別人的意見有時還能使我從迷茫中解脫出來,但聽了之後,反而又有新的矛盾了,好像總是不符合我的想法。這種有時想聽又不想聽的狀態讓我非常矛盾。

谘詢師:我理解,你像在求知的過程中害怕被知識之海淹沒一樣,你是帶著對抗的心態去接受新事物的嗎?

G:你比喻得太準確了。

谘詢師:嗯,那我們就拿《聖經》來說。你看到其中有許多耶穌的故事,那你有沒有從他身上找到共同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