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會間隙,毛澤東還到四川各地視察。視察途中,他聽紅光農業社社長周桂林講,社裏用“打破碗花花”來消滅蚊蠅。“打破碗花花”是一種野生的毒草,把它或它的漿汁放在糞坑裏,就能殺死蛆蟲和蚊子的幼蟲孑孓。毛澤東很是好奇:“它為什麼叫‘打破碗花花’?”有人解釋:“以前為了防止孩子們去摘這種花,農民們就對孩子們說,摘了這種花,就要打破碗,打破了碗,就吃不成飯,這名字就是這麼得的。”
毛澤東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是群眾的一個創造,好辦法,要推廣。並讓人在田坎邊拔來一株,要帶回去,明天開會給大家看看。三天後,3月19日,《四川農民日報》刊登了介紹這種野草的一份材料,還附有它的樣本圖。後來,《人民日報》以《讓毒草為人類服務》為題向全國農村介紹這種植物及其用途。
3月21日,陳雲在大組會上作了較長的發言,檢討了反冒進中的“錯誤”。毛澤東隨後講到:反冒進的問題不要再談了,不要再作檢討了。那天,毛澤東去灌縣觀看了都江堰。
3月22日,毛澤東在會議講:曆史上講真話的人,如比幹、屈原、朱雲、賈誼這些人,都是不得誌的,為原則而鬥爭。他提出“六不怕”:“不敢講話無非是:一怕封為機會主義,二怕撤職,三怕開除黨籍,四怕老婆離婚,五怕坐班房,六怕殺頭。”他的語言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我看隻要準備好這幾條,看破紅塵,什麼都不怕了。難道可以犧牲真理,封住我們的嘴巴嗎?我們應當造成一種環境,使人敢於說話。我的企圖是要人們敢說,精神振作,勢如破竹,把顧慮解除,把沉悶的空氣衝破。”
開會期間,毛澤東選了一些有關四川的古詩詞,印出來發給大家。他從古詩詞談到民歌,要各地負責同誌回去收集一點民歌,搞幾個試點。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大躍進”興起了一個寫作和收集民歌的群眾運動。
在成都會議上,地方領導人和一些中央領導人,都對毛澤東說了一些讚揚的話。有的說:我們的水平與主席差一截,應當相信主席比我們高明得多,要力求在自覺的基礎上跟上。有的說,主席有些地方我們是難以趕上的,像他那樣豐富的曆史知識、那樣豐富的理論知識、那樣豐富的革命經驗,記憶力那樣強,這些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學到的。有的提出:要宣傳毛主席的領袖作用,宣傳和學習毛主席的思想。有的說:毛主席的思想具有國際普遍真理的意義。
黨中央的一些最重要的領導人如此集中地頌揚毛澤東個人,這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周恩來說:“主席是從戰略上看問題的,而我往往從戰術上看問題。”他可能從多次曆史經驗中,覺得毛澤東比他站得高、看得遠,這一次也不例外。他總結現在的形勢是“一天等於二十年,半年超過幾千年”,但他的內心是非常矛盾的。
這次會議討論通過了國家計委提出的《關於一九五八年計劃和預算第二本賬的意見》。同2月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1958年計劃指標相比,作了大幅度的調整。鋼產指標從六百二十四點八萬噸提高到七百萬噸,糧食指標從三千九百二十億斤提高到四千三百一十六億斤。基建投資從一百四十五點七億元增加到一百七十五億元。
在會議快結束時,毛澤東提醒全黨,要準備發生預料不到的事情:“我看要把過高的指標壓縮一下,要確實可靠。過高的指標不要登報。”“我們一些同誌在熱潮下麵被衝昏了頭腦,提出一些辦不到的口號。我並不是想消滅空氣,而隻是要求壓縮空氣,把膨脹的腦筋壓縮一下,冷靜一些;不是想下馬,而是要搞措施。”
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經常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一個小時遊泳散步,其他時間都在工作、閱讀。吃飯隻要兩菜一湯,稍稍做多了就要批評。他要炊事員在米飯裏加包穀、豆類等雜糧,還要每天送一塊烤紅苕在飯桌上,說這樣既節約又有營養。
會議結束時,一部69嘎斯車將他借閱的圖書分別歸還給省圖書館、杜甫草堂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省委機關圖書館和成都市圖書館。毛澤東常常在晚上二十二時以後甚至深夜提出要某一部書,省圖書館古書部為此確定了夜間值班人員,保證二十四小時可以借閱圖書。
6月19日,毛澤東作出了鋼產量翻一番的重大決策,即從1957年的五百三十五萬噸增加到1958年的一千一百萬噸。
5月5日,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開幕,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會議確定的“二五”計劃指標,比八大一次會議建議的指標普遍提高百分之五十甚至一倍。
關於十五年趕英的口號,按照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意見,在黨內小範圍裏頭,掌握的口徑是,七年趕英,十五年趕美,但公開講,還是十五年趕英。“趕英”的時間在一個月內又壓縮了三年。
5月18日,毛澤東提議將關於安東機器廠試製成功三十馬力拖拉機的報告印發大會,還親自寫了一段批語,題為《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
這次大會上,口頭發言一百一十七人,書麵發言一百四十人,多是充滿激情的豪言壯語。對毛澤東的個人評價,也越來越高,比如有的中央領導人說“擁護和相信毛主席就是擁護和相信真理”,“毛主席是真理的代表”。中央宣傳部門的負責人還提出,由毛澤東倡導,在全國各地開展的聲勢浩大的大規模收集民歌的運動,開拓了民歌發展的新世紀。
5月23日會議結束時,毛澤東宣布“反冒進解決了,現在中央是團結的,全黨是團結的”,國家經濟建設還得“靠這些人辦事,此外沒有人”。會後,周恩來還向中央提出自己繼續擔任總理是否合適的問題,毛澤東認為還是要由他擔任。
會議後,“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迅速發展,主要標誌是片麵追求工農業生產的高速度,不斷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大躍進”首先從農村開始,各地農村大規模地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其中興修水利是一項重要內容。十三陵水庫、懷柔水庫、密雲水庫相繼開工。
5月25日,在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前,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率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和書記處書記,以及全體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來到十三陵水庫。十三陵水庫是發動群眾用義務勞動的方式建成的。那時,每天都有十萬人參加勞動,運五萬方土到大壩上。毛澤東向勞動群眾揮手的場麵非常壯觀,可惜受當時攝影條件所限,攝影師侯波沒法把主席和群眾都拍上,隻好拍了一張毛澤東揮手的,又拍了一張下麵群眾歡呼的,兩張放在一起,就反映出當時的壯觀場麵。
從5月31日到6月19日的二十天內,毛澤東先後同主持工農業工作的負責人單獨談話共九次,包括冶金工業部部長王鶴壽、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趙爾陸、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宋任窮、中共中央書記處分管農業的書記譚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