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1959廬山會議(1 / 3)

7月14日,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了一封約四千字的信,將過去一個時期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方麵的錯誤,概括為:一、浮誇風較普遍地滋長起來;二、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使我們容易犯左的錯誤。毛澤東認為,這是在向他“下戰書”。

但交鋒的潛流正在湧動。7月8日上午,周恩來召集李富春、李先念、譚震林、康生、陳伯達、陸定一、胡喬木等開會,商量為會議準備文件的問題,並且確定這次會議以盡快結束為好;而最後的文件,也應以討論成熟了的問題才作決定為原則,不宜太多。

對當時的“左”傾錯誤,劉少奇、朱德、王任重、周小舟、譚震林等人都有分量頗重的發言,而以彭德懷在西北組八天內的七次發言和插話火藥味最濃。1958年底,彭德懷回到故鄉湘潭縣烏石寨以及他當年領導“平江起義”的平江縣搞調查,還去過韶山。他對大躍進帶來的一片淒涼景象非常痛心,共產風、浮誇風和強迫命令、瞎指揮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使他憂心忡忡,決心在黨的會議上大聲疾呼。

彭德懷說:1957年反右以來,政治經濟上有一連串的勝利,黨的威信提高了,腦子熱一點。去年忽視了工作方法六十條中的一切經過試驗的原則。吃飯不要錢,那麼大的事,沒有經過試驗。他批評大煉鋼鐵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從北戴河會議後,搞了個“左”的東西,全民辦鋼鐵,這個口號究竟對不對?人民公社辦早了,高級社的優越性剛剛發揮,還沒有充分發揮,就公社化,而且未經過試驗,如果試上一年再搞就好了。他批評黨內民主生活不正常,指出:現在不是黨委的集體領導,而是個人決定問題,第一書記說了算,黨內總是“左”的東西難於糾正,右的東西比較好糾正。“左”的一來,壓倒一切,許多人不敢講話,各種帽子壓下來,對廣開言路有影響。他強調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不要埋怨,不要追究責任,要追責任,人人有一份。他還說:黨的威信高了,得意忘形。毛主席與黨在中國人民中的威信之高,在全世界是找不到的,但濫用這種威信是不行的。

對於彭德懷的這些發言,毛澤東是不滿的。應該說,他從1958年10月後,特別是在韶山,了解到的基層農村情況,與彭德懷在烏石寨和平江了解到的差不多,並不見得他了解的就少。但從他在韶山和廬山寫的兩首詩也可以看出,他與彭德懷對“左”傾錯誤的看法、評價有很大的不同。

從1958年10月後,幾乎每次開會,毛澤東都要說自己的錯誤和責任,認為中央的錯誤他要負主要責任,“中央的錯誤直接的歸我負責,間接的我也有份,因為我是中央主席”。但他不能容忍彭德懷企圖係統地糾正大躍進、人民公社和大煉鋼鐵中的“左”的錯誤,他認為這樣全盤地否定過去搞就是“右傾”。他始終認為,“左”的錯誤是存在的,但隻是一個指頭,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六億人民的幹勁可鼓不可泄。

7月10日下午,毛澤東在全體會議上再次講話,他先講了一下會議最後階段的安排,說這次會議初步安排到十五日,延長不延長到那時再定。接著,他著重講對形勢的看法,對黨內越來越多地提出的不同意見已表現出不滿,並且同右派進攻聯係起來。他談道:“有的同誌對形勢缺乏全麵分析,有人要從根本上否定大躍進和總路線。所謂總路線,無非是多快好省,根本不會錯。去年有四件事:鋼翻一番,基建一千九百多項,糧食翻一番,辦公社,沒有綜合平衡,引起各方麵的不滿。這些錯誤都承認。但有這樣一些人,認為美國一切都好,月亮也好。無將軍不打敗仗,打三仗其中二勝一敗,仍有威信。要承認缺點錯誤,從一個局部來講,從一個問題來講,可能缺點錯誤是十個指頭、九個指頭、七個指頭,但從全局來講,隻是一個指頭的問題。我們對建設是沒有經驗的,至少還要十年才有經驗。從具體事實說來,確實有得不償失的,但總的說,不能說得不償失,取得經驗總要付學費的。”[ 《毛澤東傳(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972-973頁。]

從這次談話看,毛澤東給彭德懷等人敲了警鍾。他認為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都是原則問題,在原則問題上是不能讓步的。

會後,毛澤東指定楊尚昆、胡喬木、陳伯達、吳冷西、田家英組成了一個起草小組,負責起草《廬山會議諸問題的議定紀錄》。以後的幾天裏,各組討論與起草文件同時進行,但文件起草工作進展並不理想。

13日清晨五時,毛澤東寫信給楊尚昆,希望加快文件的起草進度。他建議起草小組從五人增加到十一人,增加陸定一、譚震林、陶魯笳、李銳、曾希聖、周小舟六人,並對起草工作列出時間表,15日討論修改後夜裏付印,16日印發所有同誌再會談修改缺點,並規定全文不超過五千字。很顯然,毛澤東是想盡快把《廬山會議諸問題的議定紀錄》搞出來,以利於統一大家的認識,並早一點結束這次會議。

7月14日,《議定紀錄》寫出第一稿,並印發會議,總的精神還是糾“左”。但這一天,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了一封約四千字的信,先肯定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和大煉鋼鐵的正確和成績,繼而著重指出了其中的缺點和失誤,以及解決的辦法。他將過去一個時期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方麵的錯誤,概括為:一、浮誇風較普遍地滋長起來;二、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使我們容易犯左的錯誤。他指出:政治掛帥不可能代替經濟法則,更不能代替經濟工作中的具體措施。政治掛帥與經濟工作中的有效措施,兩者必須並重,不可偏重偏廢。

毛澤東覺得,彭德懷在他7月10日講話後還寫這樣的信,顯然是在向他挑戰。對彭德懷信中一些措詞比較尖銳的話,諸如:“由於比例失調而引起各方麵的緊張”,“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使我們容易犯‘左’的錯誤”;“總想一步跨進共產主義,搶先思想一度占了上風”;“為大躍進的成績和群眾運動的熱情所迷惑”;大煉鋼鐵“有失有得”——將“失”字擺在前頭等等,明顯表示了難以接受的態度。加上彭德懷在西北組發言中說了些用詞不當、情緒偏激的話,更使毛澤東不滿。

客觀地看,彭德懷的信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他還是有把經濟同政治簡單聯係起來的思維定式,非要給工作作風問題、思想意識問題找個階級不可,把大躍進的錯誤歸為“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也並不恰當。不管哪個階級,搞建設都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狂熱地搞經濟建設都不行。但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局限性,當然不能求全責備。

張聞天的長篇尖銳的發言比彭德懷更有說服力。柯慶施、李井泉等人說:“現在很需要毛主席出來講話,頂住這股風,不然隊伍就散了。”毛澤東認為,不反擊這樣的右傾言論,黨就要分裂了。

7月16日,毛澤東將這封信加上《彭德懷同誌的意見書》的標題和“印發各同誌參考”的批語,發給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同誌。此後,毛澤東召集政治局常委開會,提出“評論這封信的性質”的要求。常委會隨即作出決定,從7月16日起用一周的時間重新劃分小組,主要討論彭德懷的上書。

對於彭德懷的信,毛澤東沒有表態,小組討論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很快就表現出來。不少人讚成,認為彭德懷的精神值得學習,赤膽忠心。信中提出的缺點錯誤,實際是存在的,提出來有好處,隻是有些問題的提法和分寸需要斟酌。也有不少人提出批評,主要集中在這幾個觀點上:“由於比例失調引起各方麵的緊張,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資產階級狂熱性”、“有失有得”、“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作風置諸腦後”、“浮誇風吹遍各地區各部門”、“糾‘左’比糾右難”等。有的人說,彭德懷的信,不在個別措辭用字不當,而在於總的看法上有問題。

7月19日,彭德懷根據大家的意見,在小組會上對7月14日的信做了解釋。大意是:意見書是倉促寫成,提供主席參考的,文字上難免有不正確的地方。對總路線的正確性他是一點也不懷疑的,大家不要誤會他認為我們的黨是小資產階級的黨,他是就過去一個時期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來源提出這個問題的。關於“小資產階級狂熱性”,他解釋:去年下半年,黨內一些“左”的傾向確實有所發展,如浮誇風氣的滋長,以熱情代替科學,一下子全國吃飯不要錢,有的地方幾天內便拆了很多房子,三五天內要消滅文盲,等等。這些“左”的傾向的滋長,是有其社會原因的,這就是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