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園花汀草皆生意 渾似江南好風景——寧夏地區古代的園林(1 / 3)

明慶王朱栴在其纂修的《寧夏誌·園》的正文前集曆代前賢關於“園”的議論:曹子建詩“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前涼張天錫數宴園池。曰:“觀朝榮則敬才秀之士,玩芝蘭則愛德行之臣,睹鬆竹則思貞操之賢,臨清流則貴廉潔之行,覽蔓草則賤貧穢之吏,逢飆風則惡凶狡之徒。”杜詩:“名園依綠水”。這些議論說明,在我國園林之遊娛其來源已經很久了。園林遊娛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前涼張天錫的言論可謂全麵深刻地道出了園林的基本功能。朱栴在《寧夏誌》中指出古代寧夏地區最早出現的“園”是南北朝時期赫連勃勃所建的果園。

赫連勃勃(公元407年~公元425年在位),係匈奴鐵弗部首領,十六國時期大夏國的創立者。赫連勃勃最初歸順後秦姚興,受姚興委派鎮朔方。於東晉安帝義熙三年(公元407年)擁兵自立,稱大夏天王,築都城統萬(今陝西省靖邊縣北白城子)。今寧夏地區均屬之。赫連勃勃鎮朔方時於黃河之州(洲)上營造果園。但史籍上沒有關於此園的規模等方麵的記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河又北薄骨律鎮城。城在河渚上,赫連果城也。桑果餘林仍列洲上。”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8年)置薄骨律鎮,城即在赫連果園所在之洲上。赫連勃勃還將北典農城改為私家果園——“麗子園”。這是寧夏曆史上最早出現的果園。但並不是《寧夏誌》中所說的“園”,《寧夏誌》中所說的“園”是指“園林”,古人又稱“園囿”。

赫連果園是在寧夏曆史上出現最早的果園,對寧夏地區的水果種植業和相關設施有一定的影響。唐朝詩人韋蟾的詩句“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證明,在唐代寧夏地區的水果種植業已有相當的規模了。但因赫連果園存在的時間不長,僅僅植桃李,對寧夏古代的園林營造沒有多大影響。“賀蘭山下果園成”這句詩也僅證明在唐代時寧夏的水果種植業已很發達。但果園並不能等同於園林。寧夏古代的園林營造實際上始於明代,是從慶王朱栴於公元1403年徙國寧夏鎮城開始的。在朱栴纂修的《寧夏誌》中載:“麗景園,居城東北。紅花渠東,予之果園也。”這個記載說明,慶王自韋州徙國寧夏鎮城後,首先在清和門外,寧夏鎮城東北的紅花渠之東,新建了一處果園“麗景園”。以後又在麗景園的青陽門外的金波湖南側建造了“宜秋樓”。麗景園雖在誌書中注明是果園,而實際是個宴遊娛樂會友、迎賓待客的地方,是一處私家園林。朱栴的詩《夏日遊麗景園》說得明白:

仲夏名園裏,肩輿花下行。

鳴鳩頻喚雨,布穀苦催春。

麥浪因風起,戎葵向日明。

病懷方寂寞,聊慰此時情。

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仲夏五月,朱栴的《端午宴集麗景園詩序》中寫得更具體:“藩閫將臣,兔園英俊,搢紳之士,縫掖之儒,鹹濟濟而集於麗景園矣”。即參加宴集的人的身份有封藩王室的成員、軍政大員、高雅名士、社會名流、當地儒士等。不僅僅是宴請、吟詩著文,還泛舟競渡、伐鼓吊祀。這些活動顯然不能全在果園中進行,泛舟必須在水麵上。據《嘉靖寧夏新誌》記載:在金波湖之西建有臨湖亭,在湖的北岸建有鴛鴦亭。金波湖垂柳沿岸,青蔭蔽日,湖中有荷芰,畫舫蕩漾。為北方盛觀。麗景園與金波湖、圍繞著金波湖的各種建築物構成了一處綜合性的園林之區,為同時開展多種活動準備了條件。麗景園也是慶府接待朝廷來使的地方。大學士金幼孜的詩《九日晏麗景園》就是記述在園中宴遊的一首詩:

偶客夏塞逢九日,賢王促召宴名園。

柳間雜遝來鞍馬,花裏追陪倒酒尊。

白露滿池荷葉淨,涼飆入樹鳥聲繁。

綺筵寶瑟真佳會,傾倒何妨笑語喧。

“晏”與“宴”表示“請人吃酒飯”時通用,是舊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用“宴”而不是“晏”。

金幼孜,江西新淦人。建文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永樂初遷諭德兼侍講。官至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於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七月與吏部員外郎魏驥為正副使,持節使慶府冊封慶世子朱秩煃妃、真寧王朱秩熒妃、安化王朱秩炵妃,慶王朱栴在麗景園宴請。這表明麗景園是宴客、招待朝廷來使的地方。在金幼孜的詩中明確指出麗景園是名園,園中有樹木花草,池中有荷花,在鳥語花香的環境中聽著鼓瑟聲,歡聲笑語不絕。詩中的“名園”的特點“白露滿池荷葉淨,涼飆入樹鳥聲繁”顯然是在園林中才有的景象。這首詩所描寫的具體景象證明“麗景園”是由麗景園、金波湖及湖邊的設施構成的一處園林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