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園花汀草皆生意 渾似江南好風景——寧夏地區古代的園林(3 / 3)

在寧夏的曆史上真正產生過久遠影響的公共園林是明嘉靖時期修建的“南塘”。南塘是在寧夏曆史上出現的首座利用天然水麵修建的專供人們休憩遊樂的公共園林,是寧夏鎮城的一處亮麗的景致。在寧夏籍進士胡汝礪編、寧夏籍進士管律重修的《嘉靖寧夏新誌》中載:“在南薰門外,永通橋西南,舊為停潦之區。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巡撫、都禦史字川張公文魁嚐惜其廢於不治,工作歲餘未成。都禦史南澗楊公守禮委指揮方輿,因勢修浚,植柳千株,繚以短牆,注以河流。周方百畝,菰蒲蘋藻,鷗鷺鳧魚,雜然於中。泛以樓船,人目之如西湖,居民喜為樂土。”在楊守禮所寫的《知止軒說》一文中簡略介紹了南塘的地麵設施:“寧夏南薰門外二裏許,舊有接官亭。亭南方塘一區,活水澄澈,南澗子甚愛之,遂命少加修浚,可以浮舟。因作一舟,僅容數客。池之南構小亭三楹,亦足少憩。池北為門,以便出入。四以牆,牆內外各樹以柳。不月餘而成,在邊方亦奇觀也”。“南澗子”即楊守禮,他還賦詩一首:

小艇容賓主,乘閑半日遊。

隔簾人喚酒,泊岸柳迎舟。

垂釣雙魚出,隨波一雁浮。

夕陽催去馬,清興轉悠悠。

這首詩先以簡潔的手法寫南塘的景致——岸柳、垂釣、泛舟,遊樂時的情趣。結尾巧妙地寫出了遊南塘的感受,樂而忘返,隨波而轉。僉事孟霦遊南塘時寫的《泛舟》為:

畫艇羅英彥,澄湖漾綠萍。

緩隨波上鳥,數過柳邊亭。

遠嶂晴雲白,孤城晚樹青。

歌殘軒騎動,林外已疏星。

詩中開門見山地指出在南塘的舟上坐的都是戍邊的中堅,他們遊樂的興致十分濃,直至天上已見星星才動身返回。似乎他們已完全沉醉於“澄湖漾綠,遠嶂晴雲”的山水之間。孟霦在《澗翁限寒字韻》一詩中寫的是另一種境界:

南風吹桂楫,長晝集衣冠。

灘鳥驚瑤瑟,池魚薦玉盤。

山光隨棹轉,水氣入簾寒。

笑談平胡虜,勳名勒賀蘭。

這首詩的大部分近似白描,但卻寫出了“南塘”動態景色的美,這樣寫的成功之處在於隨視覺記錄所見景物,達到了化靜為動的境界。最後兩句寫出了戍邊將領的特有的心境,在談笑風生時也不忘建功立業。

作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城,據《嘉靖寧夏新誌》載,轄區共設寧夏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前衛、寧夏右屯衛、寧夏中屯衛五衛,正額旗軍23283名。理所均駐寧夏鎮城。寧夏鎮城是戍邊將士集中的地方。戍邊之人的生活也是多種多樣的。軍人的生活是嚴肅緊張的,也需要盡情歡樂來調節。孟霦的兩首詩正好是從這兩個方麵反映了戍邊軍人生活的這個特點。

南塘作為一處利用自然水麵人工修建的園林,雖然規模不大,但在古代寧夏的曆史上是第一個公共遊娛設施。存在的時間也比較久。南塘建成110年後,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任巡撫寧夏都禦史的山東堂邑人黃圖安續題寧夏八景中的“南塘雨霽”所依托的人文景觀就是這處園林,在《乾隆寧夏府誌》中對南塘的記載是“南塘之盛,水榭、畫舫,昔擬西湖。其尤佳者,雲氣初收,晴光乍展,魚鳥花柳,別有新趣。”南塘從明代建成到清代黃圖安續題“寧夏八景”已曆時100餘年,這期間雖無續修擴建的記載,但有“別有新趣”的評語,足見南塘的麵貌已有很大的改變。南塘雖經曆了從明到清的重大曆史變革,但作為一處供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隨著時間的推移,寧夏人更加喜愛它。它也不僅僅是一處休閑娛樂的場所,而是地方文化的一種體現形式,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在背名山而麵洪流,居於湖中的寧夏鎮城利用自然水體修建園林,南塘是開先河之作。因此它是在西北邊城發展園林文化的開端,在地方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在曆史的長河中寧夏古代的園林有的湮沒了,有的雖沒有傳之久遠,但園名卻變成了見於史誌的地名,在社會生活中已成了人們頭腦中抹不掉的記憶。這種記憶是傳統的地方文化的傳承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