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峽口黃河日夜環 春光先到賀蘭山——明清時期的寧夏八景(一)(2 / 3)

清代的“寧夏八景詩”的基調則多以讚美寧夏山川之美景為主。這與在清代寧夏地區已不再是邊疆地區,社會生活的主流是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引黃灌溉農業,而很少受戰亂的幹擾。另一個原因是清代的“寧夏八景詩”的作者多是在康乾時期成長起來的寧夏籍知識分子,他們生在寧夏長在寧夏,十分了解當地的名勝古跡和相關的民間傳說,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了如指掌。在清初續題和乾隆時期改定的“寧夏八景”所依托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都在府城城內或府城附近。因此,在他們寫的“八景詩”中對所吟詠的人文景觀或自然景觀的描寫都刻畫得十分傳神,對相關的內容都概括得十分形象準確。乾隆時期改定的“朔方八景”為:“山屏晚翠”指郡城西的賀蘭山;“河帶晴光”指自西南而來並繞郡城而過的黃河;“古塔淩霄”指城北的海寶塔;“長渠流潤”指從郡城附近流過的漢延、唐徠、惠農三大引黃灌溉渠;“西橋柳色”指過郡城西夾岸柳影的西門橋;“南麓果園”指漢延渠官橋附近連片的果園;“連湖漁歌”指唐徠渠東畔的回環數10裏的水深多魚的湖泊;“高台梵刹”指郡城之東的跨兩台為天橋的古刹高台寺。這八景是自明初開始流行的“西夏八景”、“寧夏八景”、“寧夏舊八景”經過了300多年的反複篩選並結合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曆史變遷才改定的,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正因為改定“朔方八景”經曆了300多年,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了反複篩選,名稱有所變化,有的是因所依托的景觀有所變化而改變,有的是因景觀的消失而消失。但依題所賦的“寧夏八景詩”卻都是以當時具體景觀的現實存在為背景的,因此各個曆史時期的“寧夏八景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寧夏的社會生活,甚至反映了寧夏地區的曆史變遷。這些“八景詩”都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寧夏在明清300多年間的地方文化發展的曆程。

(一)明代的“寧夏八景”

《寧夏誌》是詳細記載“寧夏八景”流行的初期情況的最早的著述,該書收錄了關於“寧夏八景詩”的“序”兩篇,選錄“八景詩”42首。這些記述當時“寧夏八景詩”流行情況的序和詩作都如實地勾畫出了“寧夏八景詩”流行初期的概貌。這是今天所能見到的最珍貴的文獻資料。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由寧夏籍進士管律重修完成的《嘉靖寧夏新誌》設《景致》之目,列出的寧夏八景有:“賀蘭晴雪、漢渠春漲、月湖夕照、黃沙古渡、黑水故城、官橋柳色、靈武秋風、梵刹鍾聲”。這是對自明初以來所流行的“寧夏八景”的總結,也是以誌書的形式對“寧夏八景”的確認。

賀蘭晴雪

這是《寧夏誌》和《嘉靖寧夏新誌》都選定的“寧夏八景”之一。“賀蘭”即寧夏鎮城西邊的賀蘭山。距寧夏鎮城30千米,主峰海拔3556米。每年十一月至第二年五月,山峰處於冰凍期,有時山峰積雪,天氣晴時,西望賀蘭山,青山銀裝,翠峰森列,十分壯觀,是詩人們常吟詠的獨特的景觀。收錄明慶王朱栴依詠題《賀蘭晴雪》所賦七律一首:

嵯峨高聳鎮西陲,勢壓群山培隨。

積雪日烘岩冗瑩,曉雲晴駐岫峰奇。

喬鬆風偃蟠龍曲,怪石冰消臥虎危。

圪若金城天設險,雄藩萬載壯邦畿。

這首詩的一二兩句寫出了賀蘭山的雄偉,點出賀蘭山是寧夏鎮城的天然屏障,它的氣勢足可以壓倒群山。三四兩句描繪雪後初晴,在明媚的陽光的照耀下,觀察賀蘭山時總的印象是:山峰似在閃動,顯得瑩光閃爍,岫峰明暗相間,顯得更加奇麗。緊接著寫詩人麵對雪後晴天時賀蘭山的旖旎風光,展開了想像的翅膀,在腦海中浮現的高大的鬆樹站立在平靜的山坡上,像蟠龍曲蜷,經過冰融衝刷過的嶙峋怪石像猛虎臥在那裏,真是天設的險阻,使寧夏鎮城固若金湯,此地作為藩封之地,永遠是京城的守護之地。作為藩王,他時刻都想的是每件事都與他的使命相聯係。麵對賀蘭山的天然美景,他首先想到的是這樣的藩封之地,千秋萬代都是京城的有力保障。這首詩雖是依“八景詩”的詠題而作的寫景詩,但卻沒有脫離詩人的立足點,內容的選擇最主要的是邊防安全。這個立足點準確地反映了作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城在明朝初期重要的軍事地位。寧夏鎮城雖是西北邊陲的一座小城,但自西夏以來一直是寧夏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中心。這座古城背靠賀蘭而麵洪流,左河津而重塞,雄偉的賀蘭山蹲跱其西北,奔騰而過的黃河襟帶東南。作為風景名勝之地的賀蘭山在防禦方麵的功能當然是肩負戍邊重任的人首先關心的。這首詩準確細致地表達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對於風景名勝,人們可以多側麵地欣賞它的美,可以從各個側麵去感受它的美。陳德武依詠題《賀蘭晴雪》賦的詩,雖然也是緊扣一個“雪”字,著眼點和所表達的感受卻是另一種境界,景雖美,但卻無法驅走“愁”:

六花飛罷淨塵裳,貴富家翁做意慳。

滿眼但知銀世界,舉頭都是玉江山。

嚴凝藉雪風威裏,眩曜爭光日色間。

獨有詩人憐短景,賀蘭容易又青還。

這首詩的前6句都是寫雪後賀蘭山景觀的。先寫雪後自然界的變化,一切都像洗過一樣,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大自然的主宰猶如富貴人家的當家人,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達到了最大限度清洗一切的目的,映入眼簾的都是銀色,似乎走進了銀色世界,舉頭遠望,像置身於白玉的江山。自然界的一切儼然借風雪的威嚴,炫耀著與日爭輝。這裏用誇張的手法使靜景動了起來,達到了化靜為動的境界;用擬人化的手法使無生命的景物具有了可以活動的特點。在末尾詩人寫自己的感受:可惜美景不長,隨著季節的變化,賀蘭山的容顏又回到了以青色為主的狀態。暗示流寓戍邊者的處境總是暗淡的,無心觀景,思鄉總是內心揮之不去的思緒。

同樣的詠題,不同的詩人所寫的“八景詩”表達的是迥然不同的感情。慶府紀善王遜依詠題《賀蘭晴雪》賦的詩與弘農王嘉齋依同一詠題賦的詩所表達的感情就截然不同。

王遜的詩:

積雪賀蘭尖,寒於霽景嚴。

三冬爭皎皎,六月息炎炎。

天不空桑異,人如地首瞻。

可堪頭白者,留滯悵窮簷。

側重寫由於賀蘭山峰上積滿了白雪,氣候變得陰冷嚴酷,冬季的3個月都生活在雪白的世界,六月天也沒有夏日炎炎的感覺。天空總是白茫茫的。委婉地表達了這樣的感情:對於前程看不到亮點,隻感到艱苦的環境無止境,大有何年才是頭的感慨。

弘農王嘉齋的詩:

賀蘭西望矗長空,天界華夷勢更雄。

岩際雲開青益顯,峰頭寒重雪難融。

清光絢玉衝虛白,秀色拖嵐映夕紅。

勝概朔方真第一,徘徊把酒興無窮。

這首詩的開頭兩句寫賀蘭山的位置,山勢的雄偉,在邊防方麵的作用與地位。三四兩句勾畫雪後天晴時賀蘭山的顏色的變化和環境的特點。五六兩句是動態描寫,寫賀蘭山在上午和下午山色的變化,強調了夕陽映照下的山峰的壯觀。結尾兩句指出賀蘭山是寧夏地區的第一勝景,麵對這樣的勝境必然引起詩人的無限感慨。“徘徊把酒興無窮”刻畫出了詩人無比興奮的神態。

上述4首詩都是以《賀蘭晴雪》為詠題而賦的“八景詩”,但卻是風格和題材各不相同的四種類型的詩。每首詩都打著時代特征和詩人身份的烙印。這四首詩從對同一事物所引起的是每個人的不同聯想,反映了明代從洪武到嘉靖的140多年間寧夏地區社會變遷的脈絡。

漢渠春漲

這是從明朝初年就開始流行的“寧夏八景”中的一景。“漢渠春漲”所依托的人文景觀是曆史悠久的漢渠,又稱“漢延渠”。寧夏地區的開發可以追溯到秦朝時期。據《史記》載:“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匈奴,略取河南地”,“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徙謫實之初縣”。這是關於今寧夏北部地區開發之始的最早的記載。在《史記·河渠書》中載:“自武帝築宣房,朔方、西河、河西皆引黃以溉田。”寧夏地區在秦朝時為北地郡。漢武帝置朔方郡,西漢時期的朔方郡包括今寧夏北部地區。西河指今黃河以西的銀川平原。因此,說西漢時期今銀川平原已有引黃灌渠是有根據的。但在西漢時期的灌渠的名稱和位置待進一步的考證。公認的寧夏古渠漢延渠在漢代是否就已存在?目前還缺少較具體而言之鑿鑿的依據。漢延渠的名稱最早見於元代史籍的記載。在明代的寧夏地區的方誌中收錄了慶王朱栴和陳德武、王遜等以《漢渠春漲》為詠題的寫景詩各一首。

朱栴的七律為:

神河浩浩來天際,別絡分流號漢渠。

萬頃腴田靠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鋤。

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風柳眼舒。

追憶前人疏鑿後,於今利澤福吾居。

這首詩的前兩句說明,奔騰呼嘯的黃河自遙遠的天際而來。漢渠是分流黃河的水而修成的。黃河自青銅峽口東流,從兩山之間的峽穀奔騰而出,河水進入寬闊的河床,流速驟然變慢,河道變寬。河床又是在衝積平原上,因河床並不很固定,在銀川平原上形成了許多斷斷續續的湖泊和黃河支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黃河支流變成了湖泊或溝,有的則被改造成了引黃灌渠。黃河在下遊的決口也是天下聞名的。

王遜的詩的題目雖然改成了《漢渠春水》,但所吟詠的景觀依托的人文景觀並沒有變,隻是對景觀特點的選取角度有所改變:

昆侖萬古雪,作水注黃河。

大漢為渠久,中原決出多。

瞻天慳夏雨,謫戍賴春波。

歲歲豐糜粟,宜聞擊壤歌。

這首五言律詩的首聯用寫實的手法、平實的語言指出黃河的水源自昆侖山的積雪,正好是朱栴的七言律詩的注釋,形象地解釋了“三春雪水桃花泛”的含義。頷聯則是對“為渠久”和“決出多”的說明:在寧夏鑿渠引黃灌溉的曆史很久了,而在中原黃河是經常決堤成災的。巧妙地解說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一句民諺。頸聯指出了寧夏的自然條件是雨少而幹旱,這裏的軍屯事業曆久不衰,全靠有引黃灌溉這個特殊條件。尾聯指出引黃灌溉這個特殊條件使寧夏地區能年年豐收,因而成了一個有名的農業地區,在這裏隨時都可以聽到古老的“擊壤歌”。所謂擊壤歌相傳是在唐堯時有老人邊擊壤邊唱的歌: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於我哉!

尾聯以擊壤歌這個典故說明寧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區,這個農業區是經農民長時期的經營才形成的。

月湖夕照

這是《嘉靖寧夏新誌》中所選定的關於“寧夏八景”的第三個景名。這個景名所依托的自然景觀是寧夏鎮城附近的一個湖泊,是寧夏的七十二連湖之一。在《嘉靖寧夏新誌》中記載為:“在張亮堡北,周回三十裏。其地廣斥,無水草,遠觀瑩如,照物無遺”。寧夏鎮城周圍和城內都有湖,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湖泊多是寧夏鎮城的特有的自然條件之一。所謂七十二連湖,是說明寧夏鎮城周圍的湖泊之多,也說明寧夏鎮城周圍的湖是互相連通的。在曆史上選定的“寧夏八景詩”中都有以湖為景觀依托的詠題。在明代以湖為題材的詩很多。僅《寧夏誌》中收錄的內容與湖有關的詩就有20首之多。明初的“寧夏八景詩”中以《月湖夕照》為詠題的詩的數量也較多。慶王朱栴的詩《月湖夕照》氣勢宏大:

萬頃清波映夕陽,晚風時驟漾晴光。

暝煙低接漁村近,遠水高連碧漢長。

兩兩忘機鷗戲浴,雙雙照水鷺遊翔。

北來南客添鄉思,仿佛江南水國鄉。

這首詩的前4句抓住動與靜、高與低及各方麵的變化描繪了“月湖”在傍晚時如詩如畫、如真似幻的美景。後4句先以一聯工整的對偶句,緊扣詠題中的“夕照”寫出了鷗鷺等水鳥在夕陽輝映下的湖麵上自由地戲水低飛追逐。麵對夕陽西下時湖麵美麗的景色,詩人卻懷著另一種心境,尾聯直抒詩人胸臆“北來南客添鄉思”。全詩體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給人留下讀詩如賞畫的印象。

陳德武的《月湖夕照》一詩則側重對住在湖邊的漁夫晚歸時的生活場景的描繪:

百頃平湖月樣圓,光涵倒影欲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