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峽口黃河日夜環 春光先到賀蘭山——明清時期的寧夏八景(一)(3 / 3)

天邊鳥兔端相望,水底魚龍不敢吞。

近見釣耕方綽業,遠看樵牧已歸村。

老夫願睹升平景,野得人家不閉門。

這首七律的首聯從正麵描繪了湖麵傍晚的景色,巧妙地將湖名嵌入詩句中。用在湖邊常見的典型景物——倒影突出了詩中所描寫的傍晚湖中景物的特點。頷聯則是充分發揮詩人的想像力從天上水下這個視角近看所見景色聯想到遠處的湖上景物的瞬間狀態。頸聯是寫夕陽西下時湖邊的漁夫樵牧的活動場麵。尾聯是寫麵對湖邊和平安定的生活場景詩人內心的活動,最大的願望是實現太平盛世,夜不閉戶。所有的人都能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黃沙古渡

這是“寧夏八景”中最早提出的景名之一。慶王朱栴纂修的《寧夏誌》收錄的陳德武作《寧夏舊八景詩序》中指出:“但見風波浩浩,鷗鳶欲墮,河檉搖紅,葦花飛白,昔之車塵馬跡皆為狐兔之區,而輕舟短棹,長年三老之屬,已移於高橋,楊家渡矣。”在《寧夏誌·津渡》中指出:“楊家渡,元時舊渡也。洪武初,尚於此渡,後移於新渡。”但沒有指出新舊津渡的具體位置。慶王朱栴在詩中所描繪的是一個較廣闊的環境(見《寧夏的黃河古津渡》203頁)。陳德武的詩道出了“黃沙古渡”的具體位置,寫出了這處古渡的繁忙景象:

天塹西來禹跡陳,高橋北下是通津。

造成蕩蕩搖搖棹,渡盡忙忙汲汲人。

雪浪休風明似練,冰梁映日淨如銀。

賀蘭設險金城固,護此湯池壯塞濱。

這首詩的第一句直接點出黃河自青銅峽而出,從靈武城附近的高橋向北而行就到黃河渡口。指出了黃沙古渡在明朝初年的位置。三四兩句描寫渡口繁忙的景象。五六兩句寫在不同的季節渡口附近黃河河麵的典型景觀:在深秋雪花飛舞,風卷河水巨浪湧起,浪花就像白練一樣;嚴冬河麵封凍,冰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像強光下的白銀一樣潔白的光芒。結尾兩句寫賀蘭山是寧夏鎮城的天然屏障護衛著這座雄踞塞上的固若金湯的邊城。“高橋北下是通津”這句詩行文很平實,但卻是生花之筆。既點出了黃沙古渡的位置,又用“通津”二字點明了黃沙古渡在明初的重要地位,並指出這是一處過往行人繁忙的津渡。

官橋柳色

“官橋柳色”是較早見於介紹“寧夏八景”文字中所記載的一景。它所依托的人文景觀是今永寧縣城北的橫跨漢延渠的一座古橋,今名為“大觀橋”,在明代則呼為官橋。這座橋附近建有接官亭,是迎送朝使、官員的地方。古人曆來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寧夏地區雖然地處偏僻,是邊陲荒服之地,但這種流行的送別習俗卻早就有了。如北宋邠州(今陝西彬縣)人,進士,曆官監察禦史、楚州(今江蘇淮安)團練副使的張舜民於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隨高遵裕征西夏時寫的《西征》一詩中有“他日玉關歸去路,將何攀折贈行人”的詩句,就說明在宋代寧夏地區折柳送別的習俗已很流行。從這兩句詩可知,折柳送別這種習俗在今寧夏地區古已有之。因此在迎送朝使、官員的地方遍地植柳樹也早已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橫跨漢延渠的官橋地處寧夏鎮城的南郊,在明代很早就已經是進入寧夏鎮城的交通要道的必經之處,在官橋迎接朝使、官員也早已成慣例。在橋的兩邊植柳樹也成了在此處是迎送朝廷官員之地的標誌。慶府紀善王遜的詩《官橋柳色》就是迎送場麵的寫照:

官橋千樹柳,一路照征袍。

色可黃金比,絲非綠繭繰。

春容知不愧,客意歎徒勞。

送別青青眼,何時見我曹。

這首詩的頭兩句直接點出官橋邊的柳樹是朝使、官員經常從官橋上經過的見證。用“征袍”這個典型事物說明從此經過的多為經過了長途跋涉的官員或戍邊的將士。三四兩句形象地描繪了柳樹的特點,新枝條為金黃色,細軟的枝條在微風中輕輕飄動,猶如巢絲時拉出的絲束。柳樹的特點充分體現了春的氣息,使過客也感歎不已。結尾兩句寫摯友告別時的情景,為別離而動容,心中都想的是何時才能再相會。

慶王朱栴的詩表達的是對戍邊者的同情:

橋北橋南千百柳,綠煙金穗映清流。

青閨娟眼窺人過,翠染柔絲帶雨稠。

沒幸章台成別恨,有情灞岸管離愁。

塞垣多少思歸客,留著長條贈遠遊。

這首詩的首聯寫橫跨漢渠的官橋南北的柳樹與渠中的流水構成了一幅景影相映成趣的美麗畫麵。三四兩句用擬人的手法說明了官橋南北的柳樹在風和日麗的春天像閨中的少女觀察著每位過客,輕風細雨飄過,又像柔軟的翠綠的絲束帶著雨滴,不停地抖落。“沒幸章台成別恨”句中的“章台”暗喻皇帝居住的地方,道出朱栴畢生的憾事。借用灞橋折柳送別的典故表達了年少封藩離開京城到邊遠的寧夏就藩時難忘的與親人分離的惜別之情,並進而指出在塞上邊城尚有無數日夜思歸的南客,因此願“留著長條贈遠遊”。這首詩從側麵說明在明代的官橋是在朝廷官員來往頻繁的交通幹線之上的一座古橋。

黑水古城

這個詠題所依托的人文景觀是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後於鳳翔元年(公元413年)所築統萬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置夏州,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以為朔方郡,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又改為夏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朔方郡。唐初黨項羌人內附,唐置靜州把內附的黨項人安置於此地。後其拓跋部析居夏州地區。夏州治所為統萬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毀。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時今寧夏地區在其統治範圍之內。因此,統萬城和寧夏地區在曆史上曾隸屬於同一割據政權,明代的誌書把“黑水故城”列為“寧夏八景”中的一景,並注明即赫連勃勃所築統萬城,這是符合曆史事實的,正確地反映了這一段特殊的曆史。

慶王朱栴所作的七律《黑水故城》著意描繪了這個景名所依托的古城——統萬城的遺址在明朝時期的荒涼景象:

日落荒郊蔓草寒,遺城猶在對殘陽。

秋風百雉蘚苔碧,夜月重關玉露涼。

枯木有巢棲野雀,斷碑留篆臥頽牆。

繞城黑水西流去,不管興亡事短長。

這首詩的開頭先點出荒郊野外的荒涼。詩的前兩韻依時間的變化描寫了廢城的空曠荒涼。落日荒郊的蔓草都散發出寒氣,一個“寒”字淋漓盡致地道出了廢城的冷清。“遺城”對“殘陽”使前句中的寒字的含義具體化,殘陽斜射使廢城中的空虛暴露無遺,在秋風中的城牆頂端的苔蘚顯得更加深綠更突出了城廢棄的年代久遠。“玉露涼”襯托出了廢城的荒涼。五六兩句以具體的典型事物的特征揭示出了廢城已久無人煙,人跡罕至。本詩尾聯富於哲理性。借“繞城黑水西流去”這個現實具體的現象說明,唯一不變的是時間就像流水一樣按客觀規律運動,並不受世間興亡之事的幹擾,因此時間是無情的。任何曆史人物都要受時間的檢驗,分裂割據的軍閥不管為自己準備的統治中心多麼堅固,但絕對免不了荒廢的命運。

陳德武依《黑水故城》所賦的詩圍繞赫連勃勃在築統萬城時的一則傳說,對不擇手段追求權力的野心家給予無情的鞭撻:

一灣黑水尚流東,陽有頽垣草莽中。

不務養人歸市德,徒勞蒸土校錐功。

冤骸白露泥中雨,磷火青吹月下風。

顧彼亡胡何足惜,可憐司馬沒英雄。

這首詩的第一句表麵上是寫實,而真正的意圖卻是在說赫連勃勃雖用了蒸土校錐的工夫,但他築的統萬城和他的政權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必然變成頹垣。全詩通過描繪統萬城的頹垣敗跡,說明野心家的必然下場。

靈武秋風

這是在明初就已流行的“寧夏八景”之一,最早見於慶王朱栴的《西夏八景圖詩序》。這個詠題所依托的自然景觀是位於青銅峽附近的靈武山。此山在每年七八月風聲如撼。原因之一是“靈武”這個地名與發生在寧夏地區的重大曆史事件聯係在一起。洪武初以靉沮脫火赤為首的殘元勢力經常從靈武口越過賀蘭山騷擾寧夏地區,西平侯沐英從賀蘭口出兵擊潰了盤踞在賀蘭山後的殘元勢力、俘獲了靉沮脫火赤,解除了殘元勢力對寧夏地區的威脅。靈武口,即《漢書》所稱之“靈武穀”。《後漢書·段熲傳》:建寧元年(公元168年),熲追羌於令鮮水上,及於靈武穀。此處的靈武穀指青銅峽附近的靈武穀。慶王朱栴的詩《靈武秋風》強調時世變遷是普遍的事,同時又指出,在曆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與靈武有關,但“不必登臨感慨多”:

翠輦曾經此地過,時移世變奈愁何。

秋風古道聞笳鼓,落日荒郊牧馬駝。

遠近軍屯連成壘,模糊碑刻繞煙籮。

興亡千古隻如此,不必登臨感慨多。

這首詩的前兩句總說靈武(此處是指靈武郡,這樣說是符合曆史事實的,當時的銀川平原為靈武郡轄境)是皇帝乘車走過的地方,指唐太宗和唐肅宗都到過這裏,但時過境遷,如今這裏是荒涼的邊陲之地。這是客觀規律,愁又會怎麼樣呢。三四句是對前兩句的進一步描寫,在秋風中於古道上聽到的是胡笳(指代殘元勢力)和戰鼓聲,表明這裏已是邊防前線。在落日的荒郊見到的是放牧的戰馬和駱駝。五六兩句寫舉目所見到處是軍屯的駐地,昔日表現唐代興盛時期的壯舉——靈武勒石已成過去。千古興亡之事本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過去的事,後世人麵對這些曆史遺跡沒有必要大發感慨。

梵刹鍾聲

這一景物所依托的人文景觀是坐落在寧夏鎮城光華門內東北的承天寺塔。承天寺塔始建於西夏天祐垂聖元年(公元1050年),是寧夏境內唯一有確切修建年代記載的古塔。在明朝初年隻有孤塔獨存,慶王朱栴修葺並增創了殿宇。一般稱“承天寺塔”,俗稱西塔,是一座平麵呈8角形,塔身11層的閣樓式磚塔,通高64.5米,塔身外僅鑲嵌了一些方形的帶有紋飾的琉璃構件,疊澀磚牙簷口。塔頂裝有巨大的8邊綠色桃形塔刹。在慶王朱栴纂修的《寧夏誌》中收錄的《夏國皇太後新建承天寺瘞佛頂骨舍利碑》中有:“天祐紀曆,歲在攝提,季春廿五日壬子,建塔之晨……”之語。說明此塔的始建時間為西夏的第二代皇帝趙諒祚天祐垂聖元年(公元1050年)。塔是承天寺塔院內的主要建築物之一。在《嘉靖寧夏新誌》中列為寧夏八景之一。慶王朱栴以《梵刹鍾聲》為詠題賦七律一首:

觚棱殿宇聳晴空,香火精嚴祀大雄。

蠡吼法庭聞梵唄,鈴鳴古塔振天風。

月明丈室僧禪定,霜冷譙樓夜漏終。

忽聽鍾聲來枕上,驚回塵夢思無窮。

全詩由靜而動,由形而聲,從觀察到思索,描繪出了承天寺塔的殿宇的雄偉壯觀,香火旺盛;通過對各種法器的聲音的概括反映了承天寺塔的佛事活動場麵的盛大;五六兩句集中寫了方丈修行的專一,最後寫承天寺塔僧人的活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總之,這首七律的首聯寫承天寺塔的高大雄偉與香火之盛。頷聯描寫富有佛寺特色的聲音。響亮的法號伴著梵刹的誦經聲從殿宇中傳出,掛在古塔觚棱上的風鈴隨著風響徹高空。頸聯寫空中的明月照著方丈禪室入定的僧人。更深漏盡,一切都像冷霜一樣的靜。頷聯對聲音的描寫與頸聯對冷清環境的描寫形成強烈的對比,寫出了不同時間承天寺塔的僧人活動的特點。尾聯寫出了代表承天寺塔新的一天開始的典型事物是報告黎明到來的晨鍾聲。晨鍾一響就表示昨天就像夢一樣成為過去。把佛寺的活動看成是人生的縮影。

通過對一座梵刹一天之內活動的描述,詩人聯想到邊城在寧靜的環境中的生活,在一定的程度表達了九邊之一的寧夏鎮城的廣大百姓企盼平靜而有規律的生活的願望,這種願望是長期生活在邊防前沿的軍民的共同心願。他們的願望是遠離金戈鐵馬殺聲震天的喧囂,每天都能從晨鍾開始,在暮鼓聲中進入夢境。

《寧夏誌》中收錄了“寧夏八景”的3個方案,其中的“賀蘭晴雪、黃沙古渡、黑水古城、官橋柳色”四個景名是3個方案中都有的;“夏台秋草、長塔鍾聲(以承天寺塔為依托)、良田晚照、漢渠春水”四個景名是陳德武在《寧夏舊八景詩序》中提出的;王遜的方案中僅“夏宮秋草、長塔鍾聲”(以長塔寺為依托)是其他方案中沒有的。這個現象說明在明朝初年不僅“寧夏八景”的景名還沒有定型,個人賦“八景詩”時選定題目和題材也完全是根據寫作者的愛好和興趣,表達形式也完全由個人愛好來確定。

《嘉靖寧夏新誌》的問世標誌著寧夏有了社會公認的“寧夏八景”。確定“寧夏八景”的景名有力地推動了“寧夏八景詩”的創作。在《寧夏誌》中提到的以韋州為代表的在寧夏鎮城以外地區的“八景詩”的創作也已興起。在《嘉靖寧夏新誌》中收錄的韋州的《景致》有“蠡山疊翠、東湖春漲、西嶺秋容、石關積雪”,中衛的《景致》有“暖泉春漲、羚羊夕照、黃河曉渡、鳴沙過雁、蘆溝煙雨、石空夜燈、黑山晴雪、石渠流水、紅崖秋風、槽湖春波”。每景之後都收錄以景名為詠題的“八景詩”一首。雖然都是無名氏之作,但有力地說明在明代中衛寫“八景詩”已成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