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寧夏八景詩”對發展地方文化的影響
從首次提出“寧夏八景詩”的概念,提出“寧夏八景”的具體方案,到《乾隆寧夏府誌》改定“朔方八景”,經曆了300餘年。選定“寧夏八景”作為賦詩讚美寧夏之美的過程也就是認識寧夏之美的過程。一個地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個人對具體事物認識的差異等因素都會造成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得出不同的結論。明初慶王朱栴首次提出了“寧夏八景”的方案,依自己提出的景名各賦詩一首,陳德武著文全麵論述了“八景詩”的發展演變過程,也提出了8個景名,詳細說明了每個景名所依托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特點。但他寫的“八景詩”卻沒有完全依自己提出的景名賦詩。王遜作的“八景詩”則題為《舊西夏八景詩》。這種現象反映了寧夏地區的“八景詩”早期的創作特點。三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者都是按照自己對代表寧夏地區的景觀特點的事物具體的認識而賦詩。共同之點是明朝初期的“寧夏八景詩”的作者所選定的景名依托的都是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寧夏地區範圍之內的景觀。所不同的都是由作者對事物的認識的不同而決定的。慶王朱栴和陳德武提出的“寧夏八景”和慶府紀善王遜所作《舊西夏八景詩》中都有“黑水故城”這個詠題。但自公元432年赫連夏滅亡之後,黑水故城(統萬城)與寧夏地區已沒有任何關係。在慶王朱栴與三山陳德武所提出的寧夏八景的詠題中都有“月湖夕照”這個詠題,而王遜在自己所賦《舊西夏八景》中卻換成了《夏宮秋草》。王遜所說的“夏宮”指的是“西夏”的遺跡。這個現象充分說明了在明朝初期寫“寧夏八景詩”完全是個人行為,在戍邊將士、地方官員和流寓中盛行,對當時寧夏地區的詩歌創作的影響也很大,不僅出現了從題目到題材完全模仿“八景詩”的寫景組詩,而且成了許多人經常采用的作詩形式。這些詩的題目都是以表示景觀名稱加景觀特點的詞語構成的四字格詠題,但不是社會上流行的寧夏八景詩的詠題,而是作者自定的,體裁則多是五七言絕句或五七言律詩。可見定“寧夏八景”,提倡寫“八景詩”促進了寧夏地區的文化的發展,特別是詩歌創作的繁榮。最早反映這種影響的是在“寧夏八景詩”帶動下出現的個人創作。
陳德武寫的《寧夏舊八景詩序》這篇文章是明初“寧夏八景詩”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影響的具體寫照。慶王朱栴纂修的《寧夏誌》較全麵地收錄了關於明初寧夏八景詩興起、發展的理論探討和創作實踐的資料,這是對明初的“寧夏八景詩”興起和流行情況的首次總結,是後世人研究寧夏地區詩歌發展的難得的曆史文獻。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寧夏巡撫楊守禮的主持下,由正德辛巳科進士,寧夏衛人,刑科給事中管律重修完成的《嘉靖寧夏新誌·景致》中有“賀蘭晴雪、漢渠春漲、月湖夕照、黃沙古渡、黑水故城、官橋柳色、靈武秋風、梵刹鍾聲”8景,每個景名後附錄較有名的詩作一首(唯“黑水故城”後錄兩首)。《嘉靖寧夏新誌》的記載方式是對自明初以來在社會上廣為流行的寧夏八景的確認,也是對在寧夏地區“八景詩”的興起發展的總結,這對推動明朝後期和清朝時期寧夏地區“八景詩”的普及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影響了寧夏府所轄州縣的詩歌創作的普及,影響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研究。
中衛縣地處寧夏西南部,自明初開始設寧夏中屯衛,其理所之所在地就成了寧夏衛西南部的重要城鎮。不僅常駐軍隊和從事軍屯的指揮機構,而且作為地區的邊防要地。因此成了一處左連寧夏(鎮城),右通莊浪(指莊浪衛),東阻大河,西據沙山的邊陲要邑。明洪武三十二年(公元1399年,實為建文元年)建寧夏中衛指揮使司。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衛始改縣。中衛縣是寧夏建置較早的縣之一。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黃恩錫(字素庵,雲南賧化,即今永勝縣人,乾隆壬申科進士)首次纂修中衛縣誌。在該誌中收錄黃恩錫撰寫的《中衛各景考並序》。在這篇序中指出:“其附入朔方誌者,舊有十景,以今考之,若‘羚羊夕照、紅崖秋風、槽湖春波’之類,既有變遷陵穀之莫可考據,而無名氏詩亦未足以盡表章而發明之,且誌成於前明萬曆間”。黃恩錫的文章雖簡略,但卻明白地告訴我們,中衛自明朝開始就是寧夏的“五衛”之一,是寧夏西部的有悠久曆史的城邑,舊誌所附中衛10景和10首無名氏的詩更具體地說明,在明朝初年就開始的題名寧夏八景和依題賦“八景詩”的風氣在中衛地方已經興起,如《石空夜燈》一詩就是以“中衛十景”中的景名“石空夜燈”為詠題的一首無名氏所作的詩:
疊嶂玲瓏竦石空,誰開蘭若碧雲中。
僧閑夜夜燃燈坐,遙見青山一滴紅。
“石空夜燈”是以石空寺石窟為依托的在明代的誌書中就出現
的中衛十景中的一景。石空寺石窟坐落於今寧夏中寧縣縣城北的
雙龍山南麓,正對黃河石空古渡。山下有唐代築的豐安城(在今石空堡附近)。石窟有13座洞窟組成。在窟前石壁下修有寺院。寺創造於唐時,就山形作石窟,窟內造像皆唐製。雙龍山古稱石空山,“疊翠玲瓏竦石空”恰如其分地描摹出此山的形狀。一個“竦”字突出其山聳立黃河邊的氣勢,也點出了石窟的環境特征。“誰開蘭若碧雲中”的“蘭若”即“阿蘭若”,是梵語音譯省稱。意為佛教寺院。詩中指“石空寺石窟”。此句使用反問的手法以其無可回答巧妙地寫出石空寺石窟曆史的悠久。三四句寫寂靜的夜景,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僧人參禪的燈火。“遙見青山一滴紅”不僅渲染了佛地仙境的氛圍,而且從側麵表現了僧人清靜的寺院生活。一個“滴”字使靜的畫麵動了起來。是詩人創作的4幅表現佛寺的鮮明的畫麵給別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類似的寫景詩可以說是地方文化中的精品。
至清朝乾隆時期中衛地區的“八景詩”創作達到了極盛時期。
黃恩錫考訂了舊誌所載的十景的名稱,並且根據自己實地考察所得到的資料,增訂為十二景:青銅禹跡、河津雁字、香岩登覽、星渠柳翠、羚羊鬆風、官橋新水、牛首慈雲、黃河泛舟、石空燈火、暖泉春漲、黑山晴雪、炭山夜照。毫無疑問,改定“中衛十二景”,既明確了反映中衛地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也為賦詩讚頌中衛的景觀提供了明確的詠題,促進了中衛地方的詩歌創作的繁榮。《道光續修中衛縣誌》收錄以中衛十二景為詠題的寫景詩34首,占該誌所收錄的詩的總數的百分之三十。這個簡單的數字已足以說明改定“中衛十二景”和提倡以確定的詠題賦詩對促進中衛地方文化發展的影響之大。
明朝初期開始流行的確定“寧夏八景”和以確定的詠題而賦詩的風氣,到了清代乾隆以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八景”成了地方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到了清朝後期,地方修誌必設八景已成了一種潮流。明清時期的“寧夏八景”所依托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黃河、賀蘭山、漢渠、月湖、連湖、官(觀)橋、南薰樓、高台寺、西門橋、承天寺塔、海寶塔等都是寧夏的曆史地名或通用地名。這些地名都和寧夏的自然環境或曆史事件有一定聯係,都和寧夏的地方文化有一定的聯係,甚至可以說是寧夏地方文化的特定符號,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線索。因此,作為寧夏八景的詠題所依托的景觀本身就體現著地方文化的特色。這些依詠題作八景詩就是一種研究地方文化的活動,特別是清代各縣在纂修地方誌時確定“八景”實際就是一種挖掘地方文化的具體行動。
“八景詩”的流行對明清時期的詩歌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有不少詩人采用八景詩的形式,自定詠題和題材寫出了不少組詩。如安塞王樗齋的《高台寺八韻》:
蘭阜秋容
西山佳致最宜秋,疊巘峨峨映遠陬。
涼雨一番通夕過,翠嵐千頃接天浮。
落霞孤鶩斜陽淡,錦樹西風暮景幽。
我輩韜光惟謝客,招賢誰賦桂枝樛。
大河春浪
河流險赫連都,雪練無窮若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