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峽口黃河日夜環 春光先到賀蘭山——明清時期的寧夏八景(三)(2 / 3)

雨溢晴波洪渺漭,風搖細浪遠模糊。

魚龍隱隱乘時奮,樓堞依依倒影孤。

壯誌疇能同博望,溯流取石訪牛夫。

廢壘寒煙

目極頹垣落照邊,伯圖寂寞慘寒煙。

淒淒半混苔痕合,漠漠遙(同)野色連。

啼鳥不知亡國恨,晚花猶乞過人憐。

強兵戰勝今何在,贏得虛名入史編。

漁村夕照

村居多以漁為業,得采歸來喜不窮。

黃柳巧穿行斷續,綠蓑斜荷語從容。

蕭蕭岸葦篩晴日,獵獵汀蒲怯勁風。

共易清酟沉醉後,回看斷唵夕陽紅。

渠上良田

天塹分流引作渠,一方擅利溉膏腴。

魚遊淺碧東風細,花漲殘紅暮雨餘。

千頃良田憑富足,萬家編戶獲安居。

亢陽任爾為驕虐,稔歲何妨史氏書。

莊前叢柳

田間植柳護衡門,到處青青入望頻。

媚眼多情眠白晝,纖腰無力舞黃昏。

枝不聽流鶯語,僻地難招望帝魂。

氓叟不關興廢事,密陰深處戲兒孫。

古寺晨鍾

曙雞三唱月將沉,早聽鯨聲出紺林。

盼國使興催馬足,祝厘僧集振潮音。

一言洞顯真機熟,九地潛資滯魄深。

最是河西征戍客,幾人聞此碎鄉心。

秋郊晚笛

碧天西壁掛斜陽,郊野淒風作嫩涼。

秋色滿前橫莽蒼,笛聲何處助悠揚。

駸駸載道征駒驟,肅肅投林倦鳥翔。

獨有望鄉遷客苦,梅花落處斷柔腸。

這一組寫景詩的詠題的形式雖然都符合“八景詩”的結構形式,但景名所依托的景觀並不局限於特定的景觀,因此這些詩與公認的“八景詩”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雖以《高台寺八韻》為總題,卻僅說明是在高台寺所詠,並非以此處景觀為所詠的依據,是受“八景詩”影響而出現的抒情詩。正是這些寫景抒情詩的出現擴大了明初開始在吸納本地區流行的“八景詩”的影響,推動了寧夏地區的詩歌創作的發展。再如靜明的《麗景園八詠》:

鶴汀夜月

高人無寐坐深更,可愛淒清皓月明。

寥唳一聲空廓外,恍如仙約赴蓬瀛。

鳧渚秋風

鳧鷖南向度洪河,幾逐清秋漩豔波。

又向渚晴沙白處,暫時舒翼賞心多。

桃蹊曉日

大造無私發育齊,萬花開處日遲遲。

遊人隻為尋芳去,苔蘚嫻斑已作蹊。

杏塢朝霞

扶桑雲散日曈隴,一片紅霞漾曉風。

有景莫教虛度卻,人生憂樂古難同。

蓮塘清露

花開紅日畫清波,其奈吟懷對此何。

零露下天船過處,渾如淚濕醉顏酡。

壁沼暖波

鑿水如環映彩霞,分明呈出一層花。

韶光淑氣相逢日,戲綠金鱗兩兩斜。

積翠浮光

水光如鏡柳沿堤,天色蒼蒼隱映低。

不是萬花張繡幙,波浪應與老穹齊。

晴虹弄影

遙天湛湛一長虹,宛似斑龍飲水中。

好景不嫌多點染,無端增卻醉顏紅。

靜明的這一組詩僅僅是借鑒“八景詩”的形式,所詠八景並非是麗景園的8處景觀,僅憑個人在遊覽麗景園時的印象自擬題目的抒情詩,但卻反映了“八景詩”在推動寧夏地區詩歌創作方麵的影響。根據《寧夏誌》的記載,在明朝初期就出現了“韋州八景”這個名稱,並收錄了《蠡山疊翠》、《西嶺秋容》、《白塔晨煙》、《東湖春潮》、《石關積雪》五首詩。這種影響也體現在同一時期的個人詩歌創作中。如在《寧夏誌》中收錄的顏先福的詩《蘆溝夜月》:

壁月初升雲靄收,韋城西望是蘆溝。

桂花散彩行人寂,蘆葉移陰淺水流。

大地風光明似畫,九天清露冷如秋。

願言此景長相遇,何事西園秉燭遊。

詩人朱複吉的詩《韋城春曉》:

春到韋州景物新,太平政教慰邊民。

野花萬朵如開錦,林鳥一聲似喚人。

負郭河山明有色,倚雲宮闕淨無塵。

微臣幸際文明治,得過書齋聽講論。

他們的這兩首詩從題目到寫景手法更接近“八景詩”,對“八景詩”的影響體現得更具體。這種現象反映了在當時寧夏地方文化的新形式發展得很快。特別是“八景詩”的寫實風格對清朝時期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有些詩人跳出了“八景詩”的格式,注重對自然環境的形象描摹。中衛的沙坡頭位於縣城西北20千米處的黃河北岸,騰格裏沙漠東南緣,自古以來就是難以通過的沙海。那麼守著騰格裏沙漠腳下、黃河之濱的沙坡頭的自然環境和自然麵貌如何?《道光續修中衛縣誌》中收錄的黃恩錫的《沙坡吟》是一首古人描繪沙坡頭的自然環境特征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世路有艱難,曾聞蜀道褊。

今我來朔方,馳驅愧駑蹇。

大河水東流,兩岸多平衍。

方謂得坦途,輕車無滯榆。

忽為暗門西,積沙竟成巘。

輪轅去弗庸,濡足沒人跣。

登登隨馬跡,盤盤因峰轉。

據鞍心已煩,步遲為沙軟。

忽複暴風至,沙礫向空卷。

仰看天欲昏,河流聲莫辨。

俯視下深淵,失足慮不免。

努力奮躋攀,塵消途漸顯。

回首煙藹中,陽光映東峴。

沙盡馬蹄輕,鬱懷乃自遣。

心嘉汗血功,應重驊騮選。

行堪馳大漠,任將驥足展。

這首詩的韻律很工整,開頭兩句化用了李白的詩《蜀道難》中的名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點出了全詩的核心——通過沙坡頭的突出問題是行路難。二至五韻總括寫沙坡頭的位置是在朔方,在黃河岸邊。此處的黃河兩岸“多平衍”,即河岸較寬闊,遠處是沙丘。六至十一韻寫在沙土中行路的艱難。車輪通過很難走,自不待說。人踏上去感到很鬆軟,沙土埋住了腳,隻能踏著留在地上的馬蹄的痕跡前行。在山峰(沙丘)上則隻能在梁上轉。天氣更是變幻莫測,突然暴風吹來,卷著黃沙衝向天空,舉頭仰望,隻見一片昏暗。風聲和流水聲混在一起,隻見深淵在下,心中不免擔憂有失足的危險,隨時會出現可怕的後果。隻有奮力向上攀登。塵埃漸消,道路顯現出來了,回過頭,隻見在煙靄中,陽光照著黃河東岸的小沙丘。十二至十三韻寫的是奮力走出流沙地帶之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最後三韻則是對這次經曆的回顧,也是對親身穿越沙坡頭的艱險經曆的總結。讀這首詩倒像是讀一位沙漠探險者的自述,盡管主要是在回顧一次艱難的穿行沙坡坡頭的經曆,但卻寫得有聲有色,不時流露出探險者走出困境後的快樂和喜悅心情。

在《續修中衛縣誌》中收錄的許多短詩,有一類是專寫本縣的特產或名勝古跡的,也很有特色。如範灝的《頭發菜》:

千莖未白已蕭疏,羞把青絲當野蔬。

多少愁腸消未得,雲鬢縷縷那堪茹。

描繪沙生藻類植物發菜的自然習性和外觀,指出發菜是稀有之物,當然不可像普通的菜那樣吃。由發菜的外觀特征產生聯想,進一步指出發菜不可輕易取吃的理由。這種寫實的特點是該誌中收錄的多數短詩的特點。如羅元琦的《青銅禹跡》:

河流九曲彙青銅,峭壁凝暉夕照紅。

疏鑿傳聞留禹跡,安瀾千載慶朝宗。

“河流九曲”形容黃河從青藏高原曲曲折折地流到了青銅峽。緊接著描繪了一幅夕陽照峭壁的風景畫。第三句交代了禹跡的所指並融入了一個大禹治水的民間傳說:大禹治水時用斧劈開了山而形成了青銅峽,後世人在峭壁下建了禹廟。古老的傳說證明了黃河千百年來就是這樣穿越峽穀,波瀾壯闊地流向大海。孫良貴依“中衛十二景”中的詠題《黃河泛舟》而賦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