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峽口黃河日夜環 春光先到賀蘭山——明清時期的寧夏八景(三)(3 / 3)

載酒浮浮盡日閑,榜人晚泊就蘆灣。

秋風古廟青銅峽,夜月慈雲牛首山。

野店如村都傍水,荒岩立哨亦稱關。

清時那自逢漁父,便是滄洲任往還。

這首詩描繪的都是靜態的景物,特別是青銅峽的兩處有名的景觀:青銅禹跡、牛首慈雲。(此處所說的“牛首慈雲”中的“牛首”指牛首山。山在廣武河東。東瞰靈州,西枕大河,峰巒突兀,蒼翠欲流。上有古刹,山頂時見祥雲觸石膚寸,出岫橫空。瞻望崖閣參差,或隱或現於雲壑間)。詩的後4句寫的是沿河的鄉村風景:鄉村小客棧、著名的勝金關。用“荒岩立哨”形象地概括了勝金關形勢的險要。

“朔方八景”是強化了把“八景”列為地方誌的組成部分的意識。在《乾隆寧夏府誌》中設《名勝》之目。在《名勝》中收《舊誌載“寧夏八景》:賀蘭晴雪、漢渠春漲、月湖夕照、黃沙古渡、黑水故城、官橋柳色、靈武秋風、梵刹鍾聲。《黃中丞續題八景》:藩府名園、承天塔影、南樓秋色、泮池巍閣、霜台清露、南塘雨霽、黑寶浮屠、土塔名刹。《改定“朔方八景”》:山屏晚翠、河帶晴光、古塔淩霄、長渠流潤、西橋柳色、南麓果園、連湖漁歌、高台梵刹。還收錄了靈州、韋州、中衛的名勝。靈州的八景為:寧河勝覽、晏湖遠眺、牛首飛霞、龍泉噴玉、高橋春柳、滴水秋梧、青峽曉映、黃沙夕照。韋州的四景為:蠡山疊翠、東湖春漲、西嶺秋容、石關積雪。中衛十景為:暖泉春漲、羚羊夕照、黃河曉渡、鳴沙過雁、蘆溝煙雨、石空夜光、石渠流水、紅崖秋風、黑山積雪、槽湖春波。這些名勝是在明代就已出現的,隻列名稱,對清代出現的則逐一加以說明。對知縣黃恩錫改定的中衛十二景:青銅禹跡、河津雁字、香岩登覽、星橋柳翠、羚羊鬆風、官橋新水、牛首慈雲、黃河泛舟、石空夜燈、暖泉春漲、黑山晴雪、炭山夜照,並逐一詳加解說。如“星橋柳翠”的說明:“七星渠自馮城環洞以下,觀察鈕公於雍正十二年請項創修紅柳溝環洞、飛槽,渠始下繞白馬灘。沿岸植青楊垂柳,春夏之交,渠流新漲,千株掛綠,翠色涵波,足供人遊賞不置雲。”在這一景名的說明中就涉及4個地名。在“羚羊鬆風”的說明中涉及9個地名。在《改定“中衛十二景”》的說明文字中涉及地名計35個。自《乾隆寧夏府誌》開始在地方誌中將“八景”歸入《名勝》之目,而把“八景詩”歸入《藝文·詩》。這表明到清乾隆之後在地方誌列入八景主要是“以彰一方之盛”。與“八景詩”已分離。地方誌中的“八景”主要是為了彰顯地方形勝之勢。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置平羅縣。從此該縣開始有了係統的文字記載。如《乾隆寧夏府誌》就有關於平羅縣的詳細記載。特別浙江歸安人徐保字在道光四年至道光五年(公元1824年至公元1825年)、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兩任平羅知縣,在任上他編修了平羅縣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縣誌——《道光平羅記略》。徐保字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縣誌。在處理政務的同時,他不忘拜訪賢士、采風問俗,隨時筆錄所訪得的資料,同時查閱《大明一統誌》、《朔方新誌》、《乾隆寧夏府誌》、《甘肅通誌》等誌書和在不同時期的本縣縣冊等文字資料,核證所摘錄的有關資料。在任職的3年內完成了《平羅記略》一書。他不畏寒暑,走遍了平羅縣的山山水水,尋覓風景名勝古跡,從實地考察所得到的資料中篩選,確定了平羅八景:西園翰墨、馬營遠樹、虎洞歸雲、磴口春帆、北寺清泉、傑閣層陰、邊牆晚照、賀蘭古雪。在《平羅紀略》中還收錄了蔣延祿依詠題所賦寫景詩8首。14年後,於道光二十一年至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1年至公元1843年)任平羅知縣的張梯完成了《續增平羅紀略》的編修。在《續增平羅記略》中將徐保字所定的平羅八景中的“西園翰墨”易為“官橋煙柳”、“北寺清泉”易為“佛寺香泉”,“賀蘭古雪”易為“賀蘭夏雪”,收錄他本人依景名為詠題所賦詩8首、王以晉所賦8首、郭鴻熙所賦8首。這24首八景詩從不同角度形象地描繪了平羅縣的名勝古跡。其中張梯的《佛寺香泉》就是值得一讀的一首詩:

爽氣西騰佛座前,慈雲寶月近諸天。

暗彈枝頭楊柳露,滴作山僧煮茗泉。

井滿山城不可嚐,此種清洌有餘香。

挈瓶餘欲連朝取,調水符應問梵王。

在這首詩中先描寫了壽福寺近如諸天的仙境,然後引出寺院內的三眼清泉。“諸天”,是佛家認為的神界。作者以“楊柳露”作比喻,用誇張的手法表現泉水的稀罕珍貴。“暗彈枝頭楊柳露”意為清洌的泉水似微風輕輕搖落的楊柳枝頭上的晨露。一個“滴”字形象地說明了泉水不僅清而且量很少,隻夠供山上的僧人煮茶。因為是從佛座下湧出的更顯得寶貴,雖“井滿山城”但不可嚐。以其多襯其少。突出地表現了泉水“清洌有餘香”。結尾兩句寫作者挈瓶連朝取,奉旨若報的行狀,抒發了對佛祖賜予的感激之情。這首詩的題材很單純,但構思巧妙,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形象的語言,精心描摹,使全詩洋溢著詩情畫意,讀此詩倒使人確實感到讀詩如賞畫。

“平羅八景”的選定在寧夏地區是較晚的。自慶王朱栴提出“寧夏八景”到徐保字選定“平羅八景”經過了400餘年,足見寫八景詩對寧夏地方文化發展的影響之大。這期間也正是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之後,寧夏的居民從移民軍墾成為固定居民進而繁衍發展為當地人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今天的寧夏本地人形成發展的時期。洪武九年“徙五方之民實之”是在曆史上寧夏第二次出現無人區之後移民重新開始開發寧夏地區的開端。因此,也可以說是今天的寧夏地方傳統文化的開端。因為在此前寧夏地區在很長的曆史時期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輪番活動的地區,又經曆過兩次無人區時期,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遺產極少。明清時期的600餘年寧夏地方文化才進入連續發展的時期。地方文化與當地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有直接關係,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自洪武九年立寧夏衛始,寧夏各衛所先後開辦衛學,以後又辦書院。雖然起初是專為教育戍邊將士的子弟而辦的,但也影響了全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到了清朝,寧夏府所屬各州縣都開辦了書院,寧夏的地方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據《乾隆寧夏府誌》記載:自順治辛醜至乾隆庚子,寧夏地區考取進士26名、自順治戊子至乾隆己亥考取舉人96人。教育事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地方文化的發展。《乾隆寧夏府誌》的修誌人員中的編輯、校正、采訪、繕寫多為寧夏籍人這一事實也足以說明當地的教育事業對地方文化的影響。

“八景詩”在寧夏地區興起的初期,就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以已經確定的景名為詠題賦詩。確定景名大多以在曆史上有較大影響的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為依托。另一種傾向是詩人自定詠題賦詩。自明初到清乾隆時期,寧夏的“八景詩”經曆了一個從第一種傾向向第二種傾向轉變的過程。特別是到了乾隆時期,寧夏本地的詩人成了當地詩歌創作的主力,他們對當地的情況十分了解,凡當地的各項事業,特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引黃灌溉水利設施有了新的成就,他們往往以詩的形式加以反映。這些詩有許多被收入地方誌中,因而形成了以寫實為主及時反映當地建設成就的詩風。這種詩風受“八景詩”的影響很大,但有自己的特點。

說起名勝就離不開地名。僅地方誌收錄的自明至清乾隆時期的“寧夏八景”及韋州、靈州、中衛、平羅的“八景”涉及的各類地名就有100多個。“八景詩”所涉及的地名往往和當地的發展變化有一定的聯係。說地名中隱藏著曆史信息,是尋找曆史遺蹤的線索並非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