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瘤胃酸中毒發病機理的研究
摘要
作者從病態行為觀察入手,分析瘤胃數量代謝特點,認為該病的主要病理環節是大量體液快速移入瘤胃而引起脫水性休克。應用洗胃單因子療法證實這個論點,洗胃工具與方法的改進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環節。傳統的理論所製定的綜合療法不但耗資巨大且療效甚微。本文提出該病的病名與發病機理值得商榷。
(一)本病研究概況
該病給畜牧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吸引了各國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寶貴資料。許多資料經受過國內外學者的重複驗證。例如朱映天的綜述引用了29篇文獻,徐宗寶的綜述引用了11篇文獻,提出了目前對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蕭定漢統計38例病牛死亡32例。布勞德(英)內科學有關篇章引用了6篇綜述與29篇參考文獻,提出對尚能站立的急性病牛建議“考慮立即屠宰”。許多學者都發現嚴重脫水的危害井提出搶救措施。由於過分地強調瘤胃產生大量乳酸井把它當作致死的原因,有的提出13-乳酸在體內不易氧化,所以引起乳酸中毒等,沒有抓住瘤胃高滲性脫水休克這一主要環節,是導致各種療法失敗的主要根源。
(二)瘤胃消化數量對比分析
1.正常水代謝牛羊體液占體重的56.2~69.1。瘤胃蓄水量占總體液量的15杯。一晝夜前胃與血漿之間交換數量超過自身體重,也超過第四胃與腸管和血漿之間的水交換總量。瘤胃要保持其內容物接近等滲狀況與恒定的值6.3~7.0。
2.病態水代謝瘤胃雖有巨大水調節能力,一旦超過時就會引起疾病。例如犢牛過度飲水後,從瘤胃快速吸收,使血液滲透壓急劇下降,導致紅細胞崩解,發生血紅素尿。相反,投給大劑量高滲性鹽類瀉劑或過食穀物,在瘤筒急劇分解來不及吸收時,可引起瘤胃滲透壓升高,導致大量體液流入瘤胃發生嚴重脫水。
3.穀物與水代謝數量分析穀物主要成分是澱粉,大米中澱粉占80%,玉米占70%,小麥占72%。每公斤澱粉分解成乳酸或丙酸需加水40公斤,分解成乙酸需加水60公斤才成為等滲。乳牛過食穀物的致死量是20公斤以上。如分解成丙酸或乳酸需加水560公斤以上,如分解成乙酸需加水840公斤以上。瘤胃細菌對澱粉具有強大的分解能力,如超過瘤胃吸收能力時,瘤胃滲透壓會急劇上升,導致大量體液移入瘤胃發生嚴重脫水。
如穀物分解緩慢或瘤胃對揮發性脂肪酸吸收能力十分強大,就不會發生揮發性脂肪酸大量蓄積,瘤齊就能保持衡定的滲透壓不會發病,相反會引起發病。例如相同數量穀物一次投給就會引起發病,如分多次投給時就不會發病。相同穀物沒打破碎投給發病慢而輕,如粉碎後投給就發病快而重。其原因在於分次投給時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能被及時吸收,瘤胃滲透壓正常。相反大量蓄積於瘤胃,滲透壓急劇上升,引起大兌體液移向瘤胃,出現嚴重脫水,粉碎後穀物在瘤胃內與細菌接觸麵大,分解快,發病快而嚴重。除瘤胃因素外,腸管與胰液對澱粉的吸收與消化能力和大腸細菌對澱粉分解產物的速度與大腸吸收能力也起一定作用。相同數量的食用油進入瘤胃後雖能引起發病甚至發生死亡,但與穀物完全不同,發病慢,死亡日期都在7天以上。這是由於食用油在瘤胃內不容易分解,脫水慢而輕。
20公斤穀物可引起牛迅速倒斃,而相同數量的食油至少在7天內不會死亡。它間接地說明瘤胃內澱粉快速分解引起滲透壓急劇上升與發病的關係。
過食穀物引起瘤胃內產生大量乳酸,吸收後血液乳酸増多引起酸中毒是命名該病的原因。但追溯牛羊瘤胃代謝,不難發現產生的乙酸、丙酸與乳酸被吸收後作為主要能量來源與合成脂肪和葡萄糖的主要物質。在正常條件下是不會蓄積的。但在嚴重脫水條件下,血液粘稠引起微循環障礙,組織由缺氧進行無氧酵解本身就能夠產生大量乳酸。肝、腎微循環障礙時,把乳酸異生為葡萄糖的能力也大為下降,即使沒有從瘤胃吸收乳酸也會引起乳酸蓄積與中毒。一旦脫水解除,乳酸可作為能源被氧化利用,而肝、腎可把它異生為葡萄糖成為有用的物質。乳酸血症不解自除。因而認為該病脫水是本質,而乳酸中毒是現象。
20公斤穀物按澱粉含量70計算完全分解後需加水560~840公斤才能使之變為等滲。但實際上不會脫水這麼多。因為從臨床表現可以看到病畜糞中有大量穀物。排出完整穀物部分不參加水代謝。病畜拉稀與剖檢後發現大腸腸管內有大量稀薄內容物,說明了穀物在腸管分解過程中(小腸內消化酶分解,大腸內細菌酶分解)來不及完全吸收引起滲透壓上升後體液快速移入腸管所致,因而腸道也參與脫水過程。但與瘤胃相比數量極少。瘤胃內穀物分解被吸收部分不增加瘤胃滲透壓,但不吸收部分揮發性脂肪酸可增加瘤胃滲透壓,如大量積聚使10下降到5以下時瘤胃蠕動停止,內容物不能後送,雖能減輕後消化道分解與脫水過程。但大大增加了瘤胃細菌發酵和瘤胃脫水過程。洗胃可以把穀物與分解的揮發性脂肪酸立即排出,同時降低瘤胃滲透壓,這時瘤胃強大吸收水的功能發揮作用,大量被吸收到體內,脫水立即解除。這就是設計單因子洗胃療法的理論根據。如果有效就證實該病發病機理主要環節是瘤胃髙滲性脫水引起脫水性休克。徹底洗胃不但能中止惡性循環而且可逆轉脫水過程,使不排尿變成大量排尿,處於水過多狀態。它即可去除病源,又可以發揮消化道補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