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大陸會議在費城的木匠會堂召開,代表中有很多頗具才幹並且對各殖民地政治不滿的人士,“代表中有1/3是輝格黨人,1/3是托利黨人,其餘是各種各樣的人”。其中有些人很大膽,南卡羅來納的加茲登就主張立刻攻擊駐紮在波士頓的蓋奇將軍;而來自賓夕法尼亞的迪金森則比較謹慎,他認為應通過向國王做一次請願來緩和矛盾;此時的華盛頓正在等待天命。代表們一致同意發表一項美洲權利宣言,陳述殖民地人民的疾苦,在強有力地批評英國政府所實行的政策同時,否認自己要求獨立的想法。

但大陸會議很快就越出了宣言和請願的措辭範圍,一些激進分子要求采取能迫使英國內閣屈服的行動,會議討論決定,在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將使英國的商業陷於癱瘓,並製止英國貨進口。這是對美洲人是否忠誠的一次考驗,或者同意,或者拒絕,沒有別的選擇。殖民地以驚人的速度組織起地方委員會,以嚴厲的措施懲罰那些出售或消費英國商品的人。

各地組織紛紛募捐來救濟波士頓人,整個殖民地地區開始操練民兵隊伍,並舉行群眾大會來支持大陸會議的決定。大陸會議在閉會以前規定,如果有必要,將在次年5月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倫敦和殖民地之間的關係處在危急關頭,一次小小的暴動就可以點燃美洲大陸的戰火,蓋奇將軍安排好了一切。1775年4月19日,他派遣一小支部隊去奪取美洲人的軍需品,得知這個消息後,後備民兵立即前往支援,在通往康科德的公路上,英軍與民兵相遇並開火,究竟是誰先開槍已無從考證。總之,鬥爭由此從會場轉移到戰場,英王喬治發布了討伐反叛者的公告。

第二次大陸會議於1775年5月在費城召開,這次它改變方針,決定用武器來保衛美洲人民的權利,這個引人注目的會議注定成為這場風暴的指揮,幾乎每個革命領導人都是與會成員,如弗吉尼亞的華盛頓、傑斐遜、威思、哈裏森和李氏諸傑,馬薩諸塞的塞繆爾和約翰·亞當斯、格裏和漢考克,賓夕法尼亞的富蘭克林和莫裏斯,特拉華的裏德和羅德尼等。

大陸會議的代表幾乎全部是有資產並參與政務的公民,《獨立宣言》上簽名的56個人中,包括8名商人、6名醫生、5名農場主、25名律師,其中大多數人受過政治藝術的訓練並在殖民地議會任職。大陸會議的精神自始至終尚文不崇武,它的活動也不顯眼,不是特別引人注目,每次出席的成員不超過30名。爭論、猶豫和拖延是曆次會議期間活動的特征,當1776年大陸會議在討論《獨立宣言》時,也是在協商中進行的。

在第二次大陸會議召開期間,戰鬥在萊克星頓和康科德兩地打響,數以千計的民兵湧進波士頓地區,由於缺乏給養,馬薩諸塞議會向大陸會議數次求援,雖然亞當斯的求援受到其他殖民地的猜忌,但會議還是決定采取聯合行動,並任命喬治·華盛頓擔任統帥。至此,在主張獨立的倡導人的領導下,大陸會議終於決定同母國決裂。

與此同時,革命事業也取得了進展,馬薩諸塞、北卡羅來納、弗吉尼亞等地都表示支持獨立,若幹殖民地建立了自己的新政府,隨著蓋奇將軍被迫撤離波士頓,華盛頓的部隊已推進到紐約。塞繆爾·亞當斯問:“美洲不是已經獨立了嗎?我們為什麼不宣布呢?”於是會議選出一個委員會負責起草這項宣布革命的正式文件。托馬斯·傑斐遜被推選為委員會主席,負責草擬文件綱要,吸收了本傑明·富蘭克林和約翰·亞當斯等人的建議,經過大陸會議的討論後,7月2日,大陸會議公開表明讚成獨立;7月4日文件定稿正式通過,這就是著名的《獨立宣言》。三四天後,《獨立宣言》在公共廣場上向公眾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