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宣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敘述了革命事業的道德基礎,即人人擁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等權利,政府的宗旨是保障這些權利;第二部分簡要申述了殖民地人民對喬治三世行為的不滿,各殖民地除了宣布獨立並為之奮鬥已別無選擇。
大陸會議為了給自己的艱巨事業爭取援助,開始將目光轉向外國。當時歐洲大陸列強與英國正在爭奪霸主地位,熟悉這一情況的富蘭克林、約翰·亞當斯和傑斐遜等人,敏銳地利用他們之間的宿怨來為自己爭取幫助。1775年,大陸會議設置了一個秘密委員會,負責與外國通信聯係和與其進行交涉。它首先派遣康涅狄格的賽拉斯·迪恩——往往被稱為第一位美國外交家——前往巴黎;在宣布獨立後又派富蘭克林和阿瑟·李會同迪恩作為駐法國宮廷的美國代表;之後又派約翰·傑伊前往西班牙,約翰·亞當斯前往荷蘭,在維也納、柏林和聖彼得堡等地也派遣了代表,但隻有在巴黎得到了幫助。
雖然法國人願意在暗地裏為美洲事業花錢冒風險,但他們十分謹慎。在富蘭克林到達巴黎一年多以後,法國王室依舊不願做出公開援助的保證。美洲軍隊的進展並未顯示出能取得最後勝利的任何跡象,1776年,華盛頓在長島遭到慘敗,一直被趕到賓夕法尼亞;紐約和費城兩個戰略港口被英軍掌握,哈得孫和特拉華兩條大河遭到封鎖。雖然富蘭克林收到的都是不幸的消息,但他仍然勇氣十足。事情在1777年10月16日發生了轉機,伯戈因將軍在薩拉托加投降。法王聽到這一消息後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因此正式與美洲簽訂了一份通商和同盟條約,法國公開承認合眾國的獨立地位,雙方結為防禦同盟,並擬訂聯合軍事行動計劃,之後路易十六公開對英宣戰。
美洲的內部矛盾
除了在財政、外交事務、軍事上的壓力,大陸會議本身的無能也使它深感苦惱。在激進派的壓力下它匆忙投入了一場沒有做好準備的戰爭,因此隻能邊走邊看。開始時,大陸會議將一批前去包圍駐波士頓英軍的新兵湊編成大陸軍,之後又建議各州將年齡在16~50歲的強壯男子編入民兵以作為補充。但這支“軍隊”是無法進行劇烈和持久的戰役的。士兵入伍倉促,缺乏紀律性,甚至在緊急關頭成群結隊地離開。在戰事進行將近6個月時,誌願民兵製度以失敗告終。
1776年2月初,華盛頓敦促大陸會議建立一支國家正規軍隊,這支軍隊要征募那些準備戰鬥的人入伍,指揮的軍官按其戰績而不按其隸屬哪個政治地理區域來任命,並且論功行賞。在他提出建議8個月後,大陸會議才下令招募88個營的軍隊,以戰爭的持續時間為服役年限(後來改為3年),同時保證戰爭結束後除了少量現金的獎賞外,還會授予一份土地。同年12月,對局勢感到驚恐的大陸會議任命華盛頓為任期6個月的獨裁將軍,擁有招募軍隊、征集給養和處罰不忠官兵的全權。但這個所謂中央政府並不能擺脫對各州的依賴地位,在發布新的征兵命令時還是需要各州自己去征募分配的名額。而它自己始終沒有建立一支做好戰鬥準備的、訓練有素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