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世紀初“西學東漸”的大潮中,社會生活史研究與方法也被介紹到中國,並迅速蔚成風氣。揭櫫大旗的是梁啟超。他在《中國史敘論》中激烈地抨擊舊史“不過記述一二有權力者興亡隆替之事,雖名為史,實不過是帝王家譜”,指出:“匹夫匹婦”的“日用飲食之活動”,對於“一社會、一時代之共同心理、共同習慣”的形成,極具重要意義。為此,他在擬定中國史提綱時,專門列入了“衣食住等狀況”“貨幣使用、所有權之保護、救濟政策之實施”以及“人口增殖遷轉之狀況” ③等等社會生活內容,從而開啟了中國社會生活史研究的新局麵。

在 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我國史學界的諸多研究者都涉足中國社會生活史研究領域,分別從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曆史學、文化學的角度,對古代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物質、精神、民俗、生產、科技、風尚生活的狀況,進行探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這一研究的真正全麵展開,卻是 20世紀 80年代以來的事情。在這個時期裏,社會生活史研究這位“皇後”在經曆了時代的風風雨雨之後,終於走出“冷宮”重見天日,成為史苑裏的一株奇葩,成為近年來中國史學繁榮的顯著標誌。社會生活史研究的複興,反映了史學思想的巨大變革。一方麵它體現了人的價值日益受到了重視,把“自上而下”看曆史變為“自下而上”看曆史,這是一種全新的曆史觀。另一方麵,它表明人類文化,不僅是思想的精彩絕倫和文物製度的美輪美奐,而且深深地植根於社會生活之中。如果沒有社會生活這片“沃土”的浸潤,人類文化將失去生命力。

這一時期的生活史研究,受到方方麵麵的關注和支持。這些年先後在天津、南京、成都、沈陽、西安、上海等地召開了數屆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其中 1986年 10月,南開大學曆史係、《曆史研究》雜誌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聯合在天津召開了中國首屆“中國社會史學術研究會”,是中國社會生活史研究的新起點、新開端,是社會生活史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邁出的關鍵一步。從此,社會生活史研究成為曆史研究中頗為絢麗的篇章,至今方興未艾,其成果如雨後春筍,不勝枚舉。社會生活史的大型叢書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諸多資深專家學者撰著的從夏朝至清朝的社會生活史叢書,另有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於 2001年推出的多卷本《中國風俗通史》等。此外較為重要的單冊圖書有林永匡、王熹的《食道·官道·醫道》(1989),汪福寶、莊華峰主編的《中國飲食文化辭典》(1994),林永匡、王熹的《中國節令史》(1995),龔書鐸主編的《中國社會通史》(共 8卷,1996),莊華峰的《中國婚姻史》(1996),徐吉軍的《中國喪葬史》(1998),彭衛的《漢代社會風尚研究》(1998),郝春文的《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1998),郭振華的《中國古代人生禮俗文化》(1998),孫立群的《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2003),常建華的《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2006),包銘新的《西域異服 :絲綢之路出土古代服飾複原研究》(2007),蕭默的《古代建築營造之道》(2008),王景琳的《中國古代寺院生活》(2009),莊華峰的《魏晉南北朝社會》(2009),張伯山、張維夏的《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民俗》(2012),郭東旭等的《宋代民間法律生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