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陳瑛的《中國古代道德生活史》(2012),沈泓的《古代生活 :民間年畫中的脈脈溫情》(2013),閻愛民的《中國古代的家教》(2013),莊華峰的《中國社會生活史》(2版,2014)等著作,這些作品對社會生活史的研究工作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然而我們注意到,盡管近年來中國社會生活史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政治史、製度史、經濟史等研究領域相比,其成果還是相對單薄的。個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但與人們的治史理念當不無關係。
我們覺得,史學研究應當堅持“三個麵向”,即麵向大眾、麵向生活、麵向社會。“麵向大眾”就是“眼睛向下看”,去關注社會下層的人與事;
“麵向生活”就是走近社會大眾的生活狀態,包括生活習慣、社會心理、風俗民情、經濟生活等等;“麵向社會”則是強調治史者要有現實關懷,史學研究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而近年來我總感到,當下的史學研究有時有點像得了“自閉症”,常常孤芳自賞地將自己封閉在學術的象牙塔裏,抱著“精英階層”的傲慢,進行著所謂“純學理性”探究,責難非專業人士對知識的缺失。在這裏,我並非否定進行學術性探究的必要性,畢竟探求曆史的本真,是史學研究的第一要務,而且探求曆史的真相,就如同於計算圓周率,永無窮期。然而,如果我們的史學研究不能夠啟迪當世、昭示未來,不能夠通過曆史的講述去構建一個國家的認同,史學作品不能夠成為讀者啟迪人生的向導,相反卻自顧自地遠離公眾領域,遠離社會大眾,使曆史成為純粹精英的曆史,成為幹癟的、沒血沒肉的曆史,成為冷冰冰的、沒有溫情的曆史,自然也就成了人們不願接近的曆史,這樣的學術研究還會有生機嗎?因此,我覺得我們的史學研究要轉向(當然這方麵已有許多學者做得很好了),治史者要有人文情懷,要著力打撈下層的曆史,多寫一些雅俗共享、有親和力的著作。總之一句話,我們的史學研究要“接地氣”,這樣,我們的研究工作才有意義。
上海沐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了一套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方麵的叢書,以此來重拾遠逝的文化記憶,走進古人的生活。叢書內容涵蓋古代衣、食、住、行諸方麵,這是一套雅俗共享的讀物。作者在尊重曆史事實的前提下,采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來彰顯古代社會生活的活力和特色。編輯出版這套叢書,是一件“接地氣”的好事,它對於社會生活史研究園地而言,既是錦上添花,又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它一定會獲得廣大讀者的青睞。故樂而為之序。
莊華峰④
2014年 2月 18日於安徽師範大學惜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