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晚清俠客們(1)(1 / 3)

大刀王五和戊戌變法

黃飛鴻的人生境遇

拉開辛亥革命序幕的鑒湖女俠秋瑾

天津大俠霍元甲

世人敬仰的葉師傅

對於晚清來說,封建社會已經走向了盡頭,各路豪傑站在了兩個陣營中,要麼守舊,做遺老遺少,要麼進取,當革命先驅。

而對於站在十字路口的義士們來說,他們要做出怎樣的選擇呢?這無疑是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裏,一個十分受關注的話題。

大刀王五和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晚清時的重要事件,又叫作“百日維新”。

在曆史學家的眼裏,戊戌變法曆來被認為是帶有濃厚知識分子色彩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毋庸置疑,戊戌變法的創始人康有為、梁啟超確實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儒,而其下的戊戌六君子也都是知識分子的楷模。

但,這並不代表,戊戌變法隻是少數讀書人的革命,其中有一位大俠也參與到了其中,他就是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並非此人真叫王五,他的真名叫王正誼,出生於滄州,是霍元甲的好友,清末武林大俠,是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之一。他居家排行老五,所以叫王五,又因為他的武藝非常好,刀法嫻熟,人們就送他一個綽號叫“大刀王五”。

但是,與同時代的幾位大俠,比如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相比,他的名聲確實要差一些,那是因為王五這個人並不適合演主角,他在很多曆史事件中匆匆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但是,這並不代表他的英雄形象就比那些英雄差多少。

相反,我一直都認為大刀王五絕對是晚清最為耀眼的一位義士。

王五家境貧寒,十二歲便出來做學徒。據周寶忠《大刀王五》一書記載,王五原為漢族人,經人引見,他認識了當時十分了得的武術家李鳳崗。

李鳳崗是一名鏢頭,擅使雙刀,他的成興鏢局在黑白兩道都很有影響。王五十分崇拜李鳳崗,便一心想要拜他為師。這李鳳崗也看出王五是個練武的好材料,再加上王五的老家滄州本就是武術勝地,在那裏出來的人大多有些武術的底子,教起來也不費勁。但是,李鳳崗卻有些犯難。

因為李鳳崗的刀法是屬於回族的刀法,這個刀法祖上有訓,隻能傳給本族人,不能傳給外族人。王五知道李鳳崗的難處,為拜李鳳崗為師而“棄漢入回”。李鳳崗見王五如此有誠意,便欣然接受了這個徒弟,王五也順勢成為了李鳳崗成興鏢局的一名小鏢師。

因滄州地處河北、山東之間的交通幹道上,成興鏢局專給北運的南貨押鏢,跑關外的蒙古買賣。少年王五跟著師父李鳳崗出居庸關,越八達嶺,縱覽燕山群峰,踏遍了熱河、張家口、綏遠、包頭的山山水水,並深入到蒙古高原的腹地。十幾年的塞上走鏢生涯,不但使王五由一個習武少年變成了一條而立之年的壯漢,而且使他成為了一名老成練達、膽略過人的真正鏢師。

武藝學成,王五在江湖上也算小有名氣,於是他便有了獨自闖蕩江湖的想法,他把目標定在了北京,毅然做了一名“北漂兒”。

1874年,王五進京創辦源順鏢局。當時,正是鏢行的興盛時期,北京外城一帶鏢局比比皆是,競爭可謂十分激烈,沒有點真本事,幹這行非給餓死不行。

時有歌謠傳唱:

走鏢者,英雄也。白龍馬,梨花槍,走遍天下是家鄉。雖然力勇武藝強,江湖話兒要說講。遇事穩開口,總要升點把黃。走鏢人洋洋得意,吃的山珍海味,穿的綾羅綢緞,行走跨騎駿馬,腰中緊別鏢旗。到處要喊,怕人不知。

可見,走鏢這行雖然十分風光,卻也危機四伏。王五初來乍到,並不被人看好。

源順鏢局就開在前門外東珠市口西頭的繁華商業區,誰都沒有想到,王五進京後憑著十幾年闖練出來的膽識、經驗和閱曆,事業上竟然一帆風順,源順鏢局辦得還挺興隆。

很多人都認為,王五是因為武藝高超才能在鏢局林立的北京獨樹一幟的,這當然是一條不可辯駁的理由,但是王五的鏢局開得紅火,卻還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那就是王五很有商業頭腦。

王五的源順鏢局在當時來說是一家小鏢局,可是“小而專”、“小而精“,辦得很有特色。所謂“專”,就是專走北道,所謂“精”,就是從業人員不多,但素質高、隊伍精悍。王五為人豁達,勇於進取,善於接受新事物,這在重傳統、重正統、偏於保守的鏢師隊伍中,確是難能可貴的性格。

王五當時為源順鏢局設立了四條規矩:第一,重要的鏢車親自押送;第二,凡是來訪的朋友,隻要提到大刀王五的都要熱情款待,走的時候還要返還給他盤纏;第三,冬、夏要為貧困的人施舍衣服,冬天要施舍寒衣、夏天要施舍單衣;第四,春節期間,鏢局的車馬裝上東西去周濟窮人,要做好事。

決定人命運的並非武力,也並非智商,應該是情商!而這種情商也並非是那種隻會溜須拍馬的人才懂得,這種情商來源於一種品格,一種修養,甚至是一種超自然的感觸。

王五創辦源順鏢局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已是功成名就的掌櫃了,而且當時雙刀王正誼在北道也確有些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