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晚清俠客們(2)(1 / 3)

這件事在兩天後有了分曉,時隔兩天,即到了9月20日,袁世凱趕到天津,把譚嗣同他們的計劃全部告訴給榮祿。榮祿當晚即乘專車到北京,下車後直奔頤和園,向西太後告發。第二天,即1898年9月21日淩晨,西太後下令軟禁光緒皇帝,接著,又宣布自己再次“臨朝聽政”,並開始大肆搜捕改良派和所謂的“帝黨人物”。

戊戌變法僅僅持續了103天最終失敗了。變法失敗後,在譚嗣同被捕的前一天上午,他去看望已避居外國使館的梁啟超,將自己所有的文稿、書信等物交給了梁啟超。梁啟超緊緊握住譚嗣同的手,執意勸他留在使館不要走了,下午使館中的友人又到瀏陽會館敦請他趕快去使館暫避一時,譚嗣同直言謝絕了朋友的安排。

晚上,大刀王五再次趕到瀏陽會館,力勸譚即刻移居源順鏢局,天明城門開啟時,混在鏢師之中,隨鏢車出城。

譚嗣同此時笑道:“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並直言要求王五馬上離去。王五長歎一聲,知道譚嗣同殉難的意誌已決。臨別時,譚嗣同把隨身佩帶的“鳳矩”寶劍贈送給王五,並希望王五能繼承他的改良事業。

王五跺了跺腳離開了譚嗣同的家。

譚嗣同把最後的時間留給了自己,他給自己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以他父親的身份而寫的,信中都是責罵自己的話,什麼大逆不道,什麼不忠不孝,什麼變法改良是逆天行事……並最後表示要與他脫離父子關係。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他的父親免受牽連。果然,後來就由於有了這封信,他的父親僅被撤職了事,家屬也未受連累。

9月25日,譚嗣同在自己的住所瀏陽會館被捕。被捕後,譚嗣同在獄中隻關了三天。他回顧往事,將自己的遭遇與漢朝的張儉和杜根作比較,覺得有相似之處。他想到自己能逃而不逃,甘願引頸就刎,是否符合聖賢所說的“殺身成仁”這一條。他又想到康有為和大刀王五,他們兩人一個已逃離北京,一個還留在北京,希望他們繼續努力,去完成未曾完成的維新變法事業。想到這一切時,他從地上拾起一塊煤屑,在牢房的牆壁上寫下一首詩:

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9月28日下午四時,譚嗣同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赴死。臨刑前,他叫監斬官剛毅走過來說:“我有一言要對你說!”但剛毅不予理睬。譚嗣同口中念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弟、康廣仁和楊深秀等六人於1898年9月28日,被斬首於北京菜市口刑場,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死時,北京沒有他的親人,他的親人都在湖南。而朋友們則是死的死,跑的跑,也沒有什麼人了。這時,總算還有一人挺身而出,親自為譚嗣同收屍埋葬。這人就是大刀王五。

王五冒著附逆的風險為譚收屍,將譚嗣同入殮以後,王五在自己的居所密設靈堂,祭奠了七日,才把棺材送往瀏陽安葬,然後年末返回北京,遵照譚嗣同的意思聯絡武林豪傑,等待時機再次變法。

第二年,王五又與譚嗣同的家人一起,把譚嗣同的骨骸運回湖南瀏陽老家,造墓於城外的一處石山下麵。

同時,王五計劃秘密刺殺榮祿等人,為譚嗣同報仇,但是因為防範比較森嚴,多次都沒有得手。

從此,王五的鏢局大院成了一個大講堂,正是在那個滿座高朋縱論時事的鏢局院子裏,王五完成了從武夫向誌士的身份轉換。

八國聯軍進中國後,在中國燒殺搶擄,無惡不作,義和團應運而生。

義和團運動興起後,義和團大師兄張德成久慕王五之為人,由天津赴京,親臨源順鏢局,懇請王五出山,赴天津共建滅洋大業。王五慨然答應。到天津後,王五協助張德成整訓隊伍。

後來,他的一把大刀殺了很多洋鬼子,自己帶領的敢死隊勇冠三軍,是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的心腹大患。

義和團在天津的老龍頭火車站、北倉等地和八國聯軍展開了浴血奮戰,以血肉之軀與後膛槍炮相拚搏,前赴後繼,王五率集訓的大刀隊衝鋒在前,刀劈洋鬼子多人。

戰罷擦著刀上的血,王五對徒弟趙崇斌說:“這把刀,今天才成為真正的刀,因為它開了洋葷,沾了鬼血,我王五也不虛稱大刀王五了,對得起這把刀,也對得起祖宗了。”

有一次,敢死隊被八國聯軍困住,受到了重創,從此八國聯軍對外宣稱打死了王五,其實王五是身受重傷。

八國聯軍退出中國時,瓦德西還是對王五念念不忘,切齒之恨,要求慈禧嚴懲王五。

之後,清政府曾經抓住王五和一群義士,在貴人幫助下王五死裏逃生,因為滄州離北京太近,王五來到了河南陳州府北楊集鄉穀孟莊,準備再次起義。慈禧為了永絕後患,命令對王五知根知底的袁世凱對王五執行追殺令,有敢維護王五的,格殺勿論。

袁世凱就派陳州府尹圍住了王五的院子,因為王五和一幹人的頑強抵抗,清軍隻好燒院子,因為當時的房子木質結構火勢很大,有的人燒焦了、有的人燒成一把灰,是誰都分辨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