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晚清俠客們(4)(3 / 3)

沒想到霍元甲與對方纏鬥了五分鍾,竟然將其打倒在地。父親終於知道霍元甲天資聰穎,毅力驚人,功力有了長足長進,在兄弟之中出類超群。見此,霍老爹一改舊念,悉心傳藝於他。後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將祖傳“秘宗拳”發展為“迷蹤拳”,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峰。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山東大俠劉振聲慕名來津,求拜於元甲門下。霍察其正直,遂收為弟子。從此破了霍家拳“傳內不傳外”的先例。 元甲俠肝義膽。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譚嗣同變法遇難,大刀王五避難津門,與元甲一見如故,遂成至交。後大刀王五在京遇難,被八國聯軍梟首示眾。元甲與劉振聲潛入京城,盜回首級,並取得《老殘遊記》作者劉鶚協助,將義士身首合葬,盡了朋友之義。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國人來津在戲園賣藝,他在報紙上登出廣告,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霍元甲見了廣告,並聽說俄國人還當場信口雌黃,侮蔑中國人無能,極為氣憤,當即邀懷慶會館主人農勁蓀和徒弟劉振聲前往戲園,見到俄國大力士在台上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國”如有能者,可登台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裏還坐得住,不顧眾人勸阻,一個箭步,氣宇軒昂地跳上戲台,開門見山地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在這台上與你較量。”此時翻譯將霍元甲生平來曆告知俄國人。此俄國人聞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連忙將霍元甲讓進後台,霍元甲當場斥責俄國人:“為何辱我中華?”並提出三個條件:一是重登廣告,必須去掉俄國人是“世界第一”的說法;二是要俄國人公開承認侮辱中國的錯誤,當眾賠罪謝過;否則就是第三個條件:我霍某要與之決一雌雄,並命其當機立斷,色厲內荏的俄國力士哪敢出場比武,隻好答應了前兩個條件,甘願登報更正和公開承認藐視中國人的錯誤,從而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當然也有史料記載是霍元甲親自打敗了俄羅斯大力士!)

霍元甲的旋風起源於前來中國走穴淘金的英國大力士奧皮音(也稱奧比音)。這個來自英倫的“型男”在位於四川北路的亞波羅影戲院表演舉重、健美等,嚴格地說,無非是個走江湖、賣把式的洋藝人,在技擊格鬥方麵,隻會些花拳繡腿的招式。

洋賣藝的當然也要吆喝,指望大清國人民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奧皮音的吆喝有點過頭,在舞台上公然表示要與華人打一場擂台,被報刊記者們一炒作,成了對“東亞病夫”的挑釁與侮辱,深深地傷害了大清人民那本就敏感而易受傷的感情,於是,“滬人嘩然”,群情洶洶,渴望著本土英雄們挺身而出,為國爭光。霍元甲就在這個時候閃亮登場。

宣統元年(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皮音在上海登廣告,辱我“東亞病夫”。

霍元甲應友人邀赴上海約期比武。懾於霍元甲拳威,對方以萬金作押要挾,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應願出萬金作押。

為霍元甲在幕後做策劃的,是他的哥們兒農勁蓀。農勁蓀在天津經商,身家富裕,在經濟上一直照顧霍元甲。據說他也是霍元甲在政治上的啟蒙者及幾乎所有事業的幕後主持者,正是在他的諄諄教誨及不懈的包裝下,霍元甲從靠拳頭吃飯的一介武夫,最終樹立了類似民族英雄般的光輝形象。

農勁蓀是同盟會會員,他的背後還有一個更為隱秘的推動者:陳其美。陳其美是孫中山的助手,也是當時籍籍無名的蔣介石的結拜兄弟。身為青幫骨幹與同盟會高級幹部,陳其美在上海負責協調這兩大幫派的造反事宜。依靠黑幫鬧革命屢戰屢敗後,同盟會便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此時,大清政府正在全麵推進政治體製改革,出現了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寬容局麵,在地方自治運動中,一些以強身健體為旗號的民間準軍事力量紛紛出現,同盟會自然也要抓住機遇,“希望十年內訓練出千萬名既有強健體魄,又有軍事技能的青年以適應大規模革命運動和改良軍事的需要”(摘自《陳其美語錄》)。霍元甲在江湖上名頭響亮,而且又是農勁蓀的哥們兒,自然是第一選擇。

事實證明,同盟會策動霍元甲迎戰已經在上海家喻戶曉的奧皮音,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借勢公關”。報刊連篇累牘地進行報道,霍、奧之戰儼然成為事關中華民族尊嚴與臉麵、彰顯“黃魂”(即黃種人的魄力)的巔峰對決。

萬眾矚目之下,策劃者們開始在上海著名的“張園”內搭建大擂台,“高達4尺,寬廣20尺”。霍元甲在報上刊登廣告,高舉愛國主義的大旗:“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並宣稱:“專收外國大力士,雖銅筋鐵骨,無所惴焉! ”

吊足胃口的霍、奧之戰,最後沒有上演。主流的說法是,奧皮音被霍元甲和其所代表的中國真功夫嚇破了膽,落荒而逃,連公證人,操辦者也逃之夭夭。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樣的結局,自然是大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大滅了帝國主義分子的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