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老百姓心向紅軍(1 / 2)

紅軍最初出現在世人麵前的時候,人們並不了解她,所以有的老百姓總是對紅軍喊:“富爺!”紅軍戰士解釋道:“我們不是富爺。我們是窮兵,是打富濟貧的。”

紅軍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做出了回答,贏得了老百姓的擁護。

在仁化城口,我訪問了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他從親身經曆的一個特殊事件中了解了紅軍。他叫易牛仔,曾經是一家商店的店員。紅軍一進城口,店老板就跑了,老板留下他看守店門。紅軍來店裏,從不亂拿東西,買什麼都按價付款。紅:軍聽說易牛仔會殺豬,便請他殺了3頭豬,給他殺豬錢,他,要,紅軍就給他割了幾斤豬肉。過了幾天,國民黨飛機來轟炸,炸死了易牛仔懷孕的妻子和他的女兒。紅軍像親人一棒勸他不要傷心,幫助他掩埋了妻子、女兒、處理了後事。第二天紅軍離去時,易牛仔要隨紅軍走。紅軍頭頭說:“不要去了,不要去了,你還有好幾個孩子要照看……”我訪問易牛仔那年,他已76歲,有兩個兒子,5個女兒,已經是兒孫滿堂的人了。說起這段往事,淚水又從他那幹澀的眼裏淌出來。

靖縣柴古洞是個十分偏僻的地方6侗族老人吳永昌一家受盡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糟躍,聽說紅軍要從柴古洞過,全家扔下屋子就逃了。但他們逃得不遠,躲在附近觀察動靜。紅軍來了,見屋內沒有主人,便集合在吳家門前一片已經收獲完的稻田地裏歇息。吳家的人極為感動,主動回家燒水慰問紅軍,再三勸紅軍進家門休息。紅軍硬是不肯,借這個機會向吳家的人宣傳黨的主張、紅軍的性質,介紹共產主義遠景。紅軍走後不久,吳永昌的兒媳婦生了一個男孩,他給孩子取名為“吳共顯”,寓意是“共產主義一定實現”,用孩子的名字紀念這一次與紅軍的難忘的交往。

紅軍過懷化的當天晚上,兩個紅軍戰士在楠木鋪對麵山上的一株楊梅樹下放哨。天冷,又下起了小雨,當地百姓在楊梅樹邊用曬墊兒圍了一個棚子,並把那株楊梅樹取名為“紅軍樹”。幾十年風雨過去了,那棚子早不見了,可是“紅軍樹”還在,長得鬱鬱蔥蔥。

老百姓千方百計救護紅軍。那些“流散紅軍”生活在他們中間,雖然在白色恐怖下:他們誰也不說出“流散紅軍”的真實身分,一個個都來證明他們是老百姓、純粹的老百姓!解放了,天亮了,他們又一個個證明他們是紅軍,是國家的功臣!

雲南威信縣有一位叫陶玉珍的苗族老大媽,她收留了一位身負重傷的紅軍連長,把他當做自己親生兒子一般精心護理。後來這位連長不幸被捕遇害,陶大媽也被拉去“陪殺”,她一句求饒話也不說,英勇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紅二、六軍團長征路過雲南尋甸,與敵人展開一場激戰。戰鬥中,紅軍一個司號員髙金奎負了傷。戰鬥結束後,部隊把小高安置在雞街莊子村的郭采煥大媽家養傷。郭大媽兩口擔著風險,把小高藏在家中,每天給他端水、喂飯、洗傷、換藥,處處體貼人微。幾個月後,小高的傷養好了。要走時,偽區長知道了,揚言要搜捕這個紅軍司號員,小高被迫匆匆離開郭家。臨別,小高把心愛的銅軍號留給了大媽做紀念。從那時起,郭大媽一直珍藏著這支軍號。解放後把它從菜園地裏刨出來,軍號已生了綠色的銅鏽斑,但它卻是紅軍和老百姓骨肉相連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