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央紅軍撤離中央蘇區開始泥濘遠征的前後,在中國大地上,還有幾支紅軍隊伍也先後撤離了革命根據地,開始了所經地域不同、所曆時日不同的長征。
中央紅軍戰咯轉移之前,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於1934年7月5日發出政治訓令,派紅七軍團以“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義,由江西瑞金前往閩(福建〉、浙(浙江\皖(安徽八贛(江西〉邊區,創立新蘇區。7月7日,這支由6000餘人組成的先遺隊,在軍團長尋維洲、政治委員樂少華、參謀長粟裕等人率領下,從江西璀金出發北上,向皖南挺進。他們一路上散發了?4如中欺I:農虹軍北上抗3宣言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遺隊告農民書》等文件,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政治主張,並同攔路的屆民黨反動軍隊進行了英勇戰鬥。
這支隊伍經長汀、連城、永安,攻克大田,渡過閩江,占領水口,直逼福州。
當時的“左”傾領導錯誤地叫他們“相機襲取福州”,攻打大城市。按照他們的指揮,福州城沒打下來,又暴露了先遣隊的實力,敵人開始對這支隊伍圍追堵截。
11月初,根據軍委指示,先遣隊即紅七軍團同栝躍在閩浙贛根據地的紅十軍合並,成立了紅十軍。
由方誌敏、劉疇西帶領的紅十軍團,轉戰皖南。由於作戰失利,於1935年1月回師贛東北途中被國民黨軍隊四麵圍堵。敵強我弱,敵我力量人數對比是十比一。紅十軍團奮戰數日,彈盡糧絕,大部分官兵都壯烈犧牲。方誌敏、劉疇西先後被捕,在南昌獄中英勇就義。
這支隊伍剩下的800餘人,突圍後,組成紅軍挺進師;由粟裕、劉英率領,轉戰浙閩邊界地區,開辟了浙南根據地,繼續堅持遊擊戰爭。
整個長征,應以紅六軍團的西征為序幕。
1934年7月23日,為了直接給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探索道路,迫使湖南敵人進行戰場和戰略部署調整,以減輕對中央蘇區的軍事壓力,中央命令紅六軍團撤出湖南與江西邊區的根據地,向湖南中部挺進,與紅三軍(原紅二軍團)取得聯係,從8月初,紅六軍團9700人從泡西逢)印的橫石出發,開始西征。8月12日,紅六軍團召開誓師大會,任弼時在會上正式宣布,成立紅六軍團領導機關,肖克任軍團長,王震為軍團政治委員。
紅六軍團一路艱苦轉戰,於10月240在印江的木黃與夏曦、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三軍會師,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任務。
兩支隊伍會師後,軍委令紅三軍恢複紅二軍團的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紅二軍團軍韌部兼總指揮部仏統領兩個軍團的行動。
在中央紅軍撤離中央蘇區1月有餘的1934年11月16日,紅25軍受上級之命,高舉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在徐海東等人率領下,從大別山出發,進行戰略轉移西征。
紅25軍原屬紅四方麵軍建製。1932年秋,在紅四方麵軍撤出鄂豫皖蘇區之後重新組建起來的,他們留在鄂豫皖繼續堅持了鬥爭。
這支不到3000人的隊伍,在同黨中央失去聯係的情況下,英勇地堅持單獨鬥爭經過整整0個月的艱苦轉戰,於1935年9月先期到達陝北,勝利地完成了長征,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
紅25軍西征甘肅,北上陝北,牽製了敵人兵力,有力配、合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北上。敵人也清楚這一點,蔣介石曾在1935年8月10日的電、報中聲稱:“查徐海東匪西竄原因在策應朱毛,我軍應采取內線作戰要領,先以優勢兵力迅速解決徐匪,再行以全力回擊朱毛。”
紅25軍比中央紅軍早到達陝北一個月。他們到陝北後,與陝北紅軍一道,接連打了幾個大勝仗,俘虜敵人5500餘人,繳獲戰馬300餘匹,繳獲山炮、迫擊炮20門、重機槍50挺、輕機槍270挺、長短槍4300餘支、電台一部,給了敵人沉重的打擊。紅25軍到達陝北,加強了陝北的革命力量,初步鞏固和擴大了陝甘革命根據地,為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到來,創造了條件。為黨中央下決心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提供了一條重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