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天下紅軍往一處走(2 / 2)

紅25軍在長征途中,沿途播撒了革命火種,特別是成功地點燃了陝南地區的革命烈火,初步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

地。

紅25軍在西征中,培養和造就了徐海東、程子華、郭述申以及韓先楚、劉華清、周世中、陳先瑞、劉展等一批久經考驗的軍事將領,整個部隊軍政素質得到鍛煉、提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一直成為人民軍隊的一支勁旅。

紅四方麵軍是從1935年3月28日強渡嘉陵江戰役開始長征的,到1936年10月8日會寧會師結束,曆時1年零7個月,遠征13000餘裏。

紅四方麵軍的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壯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到了中國南北革命力量交彙的橋梁作用,其貢獻不可磨滅。

當年,紅四方麵軍戰鬥力好強大嗬!它曾打破川軍140多個團的“六路圍攻”,讓四川軍閥劉湘喪師8萬人,耗資190萬

紅四方麵軍與人民群眾關係親密。強渡嘉陵江之前,聽說紅軍要造船渡江,許多老船工、鐵匠、木匠,背著自家的幹糧,帶著自己的工具,跋山涉水,晝夜兼程,趕到工地參加造船。有的扛來了自家蓋房子的木料,有的送來了油家昇和點燈用的桐油,有的到處搜集破銅爛鐵打成造船需要的釘子……在紅軍戰士上前線作戰時,群眾常常冒著敵機轟炸和炮火殺傷的危險,源源不斷地向前線運送糧食,幫助紅軍砍柴、燒飯、送水、護理傷員,給前線戰士以巨大的支援和鼓舞。

剛開始進入四川時/紅四方麵軍隻有4個師0萬5千人〉,很快就發展成5個軍0萬餘人〉,創立了包括24個縣(市)的革命政權及人口達400餘萬、麵積為42000平方公裏的根據地。

紅四方麵軍的長征,有力地抗擊和牽製了陝南、甘南和四川的反動軍隊,配合和策應了中央紅軍、紅二、六軍團和紅25軍的長征,促使中央和中央紅軍確定向北入川的行動方針,打開北上抗日的通道。

紅六軍團同紅二軍團會師後,賀龍、任弼時、肖克等領導人當即決定,進軍湘西,發動攻勢,建立根據地,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8千健兒,揮戈東向”,紅二、六軍團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粉碎了敵人-次次“圍剿”,並適時改變自己的戰略方針,退出湘鄂川黔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從湖南省的桑植出發時,隻是想挪動一下,思圍剿”的敵人,保存有生力量,到湖南貴州的邊兒上或貴州東部地區落個腳,建立一個新的根據地。後來,隨著變化的情況不斷改變計劃。

為了擺脫敵人、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發展自己,紅二、六軍團在長征中,把“打”、“走”和“蹲”緊密結合起來。“蹲”就是創建新根據地。這樣,部隊在遠征途中,可以得到必要的休整,得到人力、物力、財力的補充。紅二、六軍團以獨特的“逐步轉進”的方式完成了長征。

江河的水都向大海流。

天下的紅軍要往一處走。

每個中國人,大約在小時候,都聽大人講過〃一根筷子易折斷而一捆筷子不易折'的故事。身為全心全意為中國窮苦老百姓打天下的紅軍將領、黨的領被,怎麼會不記得這個最古老卻永遠新鮮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