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精彩妙摘2(2 / 2)

淖,是一片大水,說是湖泊,似還不夠,比一個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時,是頗為浩淼的。這是兩條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條狹長的沙洲,沙洲上長滿茅草和蘆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萎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

———汪曾祺《大淖記事》

二、情節間離的美學意義

德國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曾在他的戲劇理論中提出了間離效果。在《論敘事劇》一文中,布萊希特明確地指出:“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由於那種簡單的將感情移入劇中的論調,使得觀眾很容易毫無批判地沉溺於移情體驗。因而,描寫應使素材和事件過程有一陌生化過程。為了能使人理解,陌生化是十分必要的。”小說的情節間離使作品世界陌生於現實世界,使讀者的閱讀真正地具有審美性。

情節間離的意義古而有之。更突出地表現在戲劇藝術中。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戲劇表演藝術就十分充分地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獨特的戲劇因素歌隊,在戲劇表演中有三個作用,除了具有顯示劇情場次變更的作用外,還有解釋劇情、調節劇場情緒的作用。例如在悲劇《俄底浦斯王》的演出中,當俄底浦斯弑父娶母的命運即將被揭示,伊俄卡斯忒悲慟地衝進宮中,一場悲劇已經釀成時,歌隊在第三合唱歌裏離開劇情唱起節奏歡快、情緒輕鬆的抒情歌,使觀眾緊張的心情得到緩解,以便迎接悲劇**的到來。這種間離效果與古希臘統治者強調藝術的教育功能是分不開的。中國京劇中慣常使用的插科打渾,也具有間離情節效果。中國傳統敘事作品中,敘述人經常進入作品,在情節過程中插入抒情和議論,構成中國小說的敘述體結構。如此種種,都表現出情節間離在文學活動過程中的實踐意義,這一現象在文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美學意義,更是不可低估的。

1作品的情節間離具有延宕作用。情節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情節間離,在變換中幹擾閱讀心理而產生了延宕作用。這種延宕作用首先表現在調整心理情緒方麵。情節間離並不反對創造栩栩如生和生動具體,因而,稍不留神,讀者便會被帶進某種情境之中,並且為情境所左右。情節間離不斷地讓讀者蕩出情節的束縛,不斷地調整心理狀態,多次迎接體驗,並多次審視體驗,這樣就能夠真正實現對作品內在意義的發現和理解。

延宕作用除了調整讀者的心理情緒之外,還將讀者放置在一個特殊的位置上,既有了作品情節的浸潤感染,在傾向性上獲得了某種趨勢,又被及時地拉回現實,避免了感情沉溺。讀者在文學活動中能夠與作品形成並保持某種審美距離,雖與主人公同悲樂,但不是無節製的情感泛濫,而是要控製住自己以擺脫鑒別的直接性,把鑒別升華到對表現的事物的某種判斷與反應,不僅可以對前情節重新回味,還能夠喚起對後情節的期待視野。期待使讀者準備在一種特定心理狀態中迎接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