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精彩妙摘3(1 / 1)

2情節間離的審美體驗意義。

審美體驗存在於心理距離。博克在《論崇高與美》一文中曾經指出:“如果危險或痛苦太緊迫,它們就不能產生任何愉快,……但是如果處在某種距離以外,或是受到了某些緩和,危險和痛苦也可以變成愉快的。”博克已經看到了距離對於美感產生的重要意義。而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則明確地指出了審美活動中主客體的距離問題,他認為藝術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創造心理距離,美離開了心理距離就無法存在,其核心是要求以不涉及利害關係的態度觀賞和創造審美對象。

德國心理學家閔特斯堡的“孤立”說認為:“孤立客體,對於理智來說意味著使它成為美的,因為它完全地占有了理智,在理智中已沒有其他任何思想的地位,結果就是印象本身吸引著我們的興趣,無需乎再依據它以外的任何存在於時空中的東西。客觀印象在其中成為最終目的本身的這種完全的靜止是美的真正體驗的唯一可能的內容。”(《藝術教育理論》)在閔特斯堡看來,要獲得審美體驗,就需要讓客體獨自表現,把客體與現實世界相隔離,由此切斷與現實世界聯係中的種種因素。“即把經驗的一切因素孤立起來,取消它一切可能的聯係。”放棄與現實世界的聯係,保持了孤立世界的有機性,從而造成主客體在審美關係上的距離感,這與布洛的“心理距離”相似;同時,“孤立”說把美與現實生活的聯係剖裂,在體驗的意義上與間離效果的體驗意義是不同的。

情節間離注重效果,而效果的產生與事物因素之間的聯係是密不可分的。在文學活動中,文學的意義表現為自身的完滿與開放。文學的開放意義體現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而文學自身的自足和完滿,使讀者的閱讀同日常生活經驗區分開來,情節間離固然強化了作品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但另一方麵,由於讀者與作品世界、現實世界之間的矜持關係,在不可避免的人情體驗的過程中更加強了閱讀效果。

3情節間離的審美判斷意義。情節間離的作品世界是一個超功利的世界,也是一個實現理性判斷的世界。一方麵,情節間離的目標無疑是為了實現文學的目的,情節間離把日常生活與藝術生活區別開來,讓讀者活動於一個無功利目的幹擾的世界,從而實現文學的審美愉悅作用;另一方麵,情節間離及時地阻止讀者的情感泛濫,促使讀者以理性判斷參與作品世界,實現文學的認識、教育功能。

情節間離使審美判斷與反複體驗聯係在一起。在讀者的閱讀中,情節間離使讀者的聯想想像、回憶、感知等多種心理功能得到充分的調動,而在心理功能活躍的過程中,又時時受到情節間離的作用,因而就產生了體驗———理解———體驗的反複過程。

情節間離的審美判斷意義不僅表現在讀者的閱讀方麵,對作者來說也保持了與作品世界的距離。在審視作品的時候,作者同樣能夠遠離情節,從而保證作品世界攜帶的意義充分體現出作者的體驗、認識、判斷和斟酌、玩味所獲得的靈感。

藝術的本質在於審美,藝術作品的最高審美價值體現在它能夠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和享受。從最通俗的意義上講,審美愉悅和享受就是人們所獲得的超越功利目的的精神自由。當代小說的情感間離、情節間離、語詞間離,有意創造了一個與現實存在隔離的世界,在疲於奔波的當代人們看來,這是一個自由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