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上,他去參加了退役球員博?威廉姆斯在堪薩斯舉辦的籃球夏令營。這是他第一次跑這麼遠,去做跟籃球有關的事情。在那裏,他初次領略到漢普頓之外的掌聲。他的膽子正一點點變大。他發現,原來他也可以依靠籃球來博取掌聲和榮耀——一種與橄欖球截然不同的玩意。當然,同樣需要對抗那些強悍的對手。媽媽早就揮汗如雨地告訴他,世界上沒有一個行當是容易的。
多年以後,阿倫?艾弗森這樣說:“我總是覺得我會投失前20投,並且相信那第21球一定會進。我隻是不停奮鬥。”那是夕陽下的街頭球場給他的教訓,一如他的街區一樣,他的籃球世界也在告訴他弱肉強食、勝者生存的法則。
4. 高中的明星,以及藝術家
進入20世紀90年代,安?艾弗森把她的兒子送進了貝澤高中——就是十幾年前,她被那個叫阿倫的混蛋搞到懷孕的學校。美國的高中與大學偶爾勢利,但還算寬容。艾弗森的逃學、街頭晃蕩,在他們來說都不算罪名:
孩子,隻要你能打好橄欖球和籃球,為學校爭麵子,隻要別把學校燒了,隨你便。
雖然與母親當年生自己時年歲相似,但阿倫?艾弗森已經是當地名人。黑人貧民區最容易招人注意的,就是唱歌的和運動健將。20世紀90年代,家家戶戶的屏幕上閃映著三位MJ的形象——輝映了80年代的魔術師約翰遜、流行樂之神邁克爾?傑克遜,以及剛開始其偉大王朝的邁克爾?喬丹。黑人文化音樂人和體育明星正在不斷擊敗驕傲的白人們。一個年輕的黑人籃球手?嗯,也許他將來能成名呢!
人們蜂擁到貝澤高中來看他打球,這是阿倫?艾弗森第一批固定的球迷。在此之前,他的名氣,都是靠著街頭口耳相傳出來的。“有個叫阿倫?艾弗森的小子很快,你知道嗎?”“嗯,你說那個小子,我和他打過球。”“是嗎?……”諸如此類。現在,大家看到了他的能力:快若旋風,動似電閃,讓你眨完眼後得拉著身旁觀眾的袖子問:“我錯過什麼了嗎?那小子又幹啥了嗎?”
另一邊,他還在繼續打橄欖球。他那新港史上頭號四分衛的名氣,就是在這時逐漸攢起來的。連對手都在置疑:“聽說他還打籃球……他哪來這麼充沛的體力?”1991年,貝澤高中以不敗戰績,拿到了球隊十五年來首個分區賽冠軍。1992年,貝澤高中拿下橄欖球州冠軍,阿倫?艾弗森成為弗吉尼亞州AAA級橄欖球第一陣容,而且當選MVP。球探們在場邊對他虎視眈眈。不等他畢業,佛羅裏達州、北卡、馬裏蘭們已經紛紛打來了電話,像拍賣抬價一樣喊出獎學金:來我們學校打四分衛吧,孩子!
可是,他甚至都沒決定是不是要繼續打橄欖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