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數NBA球員在夢想著掙大錢。波特蘭開拓者的偉大中鋒比爾?沃頓曾經聊過一個少年時的笑話:“我小時候看NBA球賽,便對我父親說,爸,我要去打NBA,當聯盟MVP,給你掙輛汽車。我爸回頭問我:‘什麼是NBA?’”此後,沃頓功成名就,夙願得償。
阿倫?艾弗森在1992年的單季948分打破了摩西?馬龍的得分記錄,而這位前輩巨星和艾弗森有類似之處:他打職業籃球,也是為了避免母親的操勞。當他高中畢業直接朝NBA進軍時,目的無比明確:“媽媽,我不希望你再操勞了。”
但是,沃頓和馬龍都沒趕上最好的時代。話說NBA在60年代,北鬥巨星維爾特?張伯倫不過年薪十萬。1979年,拉裏?伯德還在印第安納大學讀書,他的代理人鮑勃?伍爾夫就敢對凱爾特人官方開價:“100萬一年。”當然,最後被壓到了65萬--那一年,阿倫?艾弗森4歲。NBA五度常規賽MVP“天勾”賈巴爾掙著65萬一年,聯盟第一搖錢樹J博士朱利葉斯?歐文則是58萬。到80年代末,伯德和“天勾”都已掙到300萬開外。1994年,阿倫?艾弗森高中畢業那年夏天,NBA狀元普度大學的“大狗”羅賓遜對密爾沃基雄鹿隊說:“我希望,成為第一個一億身價的人!”
那個時代物價飛漲,於體育明星們而言,百萬美元隻在指顧之間。對艾弗森來說,這是他計劃的一部分。高中的艾弗森在籃球與橄欖球之間搖擺。任何一項上的成就,都足以讓他成為職業球員,簽下大額合同。籃球和橄欖球是他打開財富之門的鑰匙。貝澤高中因此而歡迎他。NIKE和各高校因此而垂青他。但是,短暫的入獄時光,令諸多名校把他視為另類:對艾弗森才華的垂涎,還不足以抵消他們明哲保身、遠離麻煩的欲望。
或者,你也可以這麼說:他們錯過機會了。
一個叫埃迪?梅伊斯的人對他伸出了手。“隻要他不再跟監獄沾邊,我們大學肯定要他。”在他身後的並不是二三流兼做球員中介的垃圾大學,而是名校喬治城大學。喬大籃球隊主教練約翰?湯普森的結論更加幹脆利落:“阿倫?艾弗森有問題?拜托,我需要的隻是籃球。”
也許,反而因為如此,命運替他在橄欖球和籃球間做了選擇。阿倫?艾弗森將脫離貧窮的希望放在了籃球上,把未來交在了約翰?湯普森手中。
1994年秋,阿倫?艾弗森去了喬治城大學。因為那樁官司,他一年沒能打正經比賽,也錯過了肯塔基大學的獎學金機會。但他在一個教育中心完成了高中教育。
他在漢普頓的水漫金山中度過了十九年時光。經曆恐懼、希望、失望、背叛、汙蔑和重生。他的天才一度被烏雲遮蓋,但並沒有把他擊垮。最後,那些殺他不死的,都成為令他愈加堅強的因素。那片曾經深陷他的泥潭,教會了他所有的生存法則。